原名“河漏”康熙改名
饸饹,古稱“河漏”。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指派專人對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進行統計。“河漏”作為其中之一上報朝廷,因其名字古怪引起康熙帝的注意,便命人做好品嘗,康熙帝吃后贊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的諧音與河道治理不和諧,于是揮筆將“河漏”改為“饸饹”。
經歷過困難時期的人們,一定忘不了那段以紅薯果腹的歲月,也忘不了以紅薯面制成的饸饹面。那時,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成熟后,人們將其切片兒,攤開晾干,再放入石臼搗碎,磨成紅薯面。細如香灰的紅薯面被放入盆中加水和好,再上屜蒸成薯面窩窩,便是制作饸饹的坯子。經傳承發展,當年用來解饞的粗糧,如今已然演變為養生美味和極富地方特色的河洛美食。
粗糧細做美味養生
炒饸饹的特色在于做法。饸饹的坯子就是剛蒸熟的窩窩頭,趁熱將其放入設有許多小孔眼的鐵筒子里,然后,利用杠桿的作用,將窩窩頭使勁壓下,饸饹就出來了。然后在炒鍋內加熟豬油燒熱,放入蔥花、姜末、蒜末炒出香味,再放入肉絲、白菜絲、粉條煸炒,同時加入調味品,最后放入煮熟的饸饹面混合炒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