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人人離不開,絕非尋常物,若遇到這個姓,我們萬不可笑話打趣。
我市有位讀者,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他提醒我說,寫這幾姓的時候,請再加一個“酒”,因為他就姓酒。他在洛陽市檢察院工作,老家在濟源市坡頭鄉毛嶺村,那里有二三百人姓酒。他的意思是,酒和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同類,都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東西,放在一起寫,帶著煙火味。
洛陽真是人文薈萃之地,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姓,我市都有,不但有,而且可以延伸,挖出一些奇姓。譬如,柴姓后面有姓木的,李村鎮、諸葛鎮都有。米姓后面有姓豆的,偃師城關鎮有10人。油姓后面有姓水的,偃師城關鎮有2人。鹽姓后面有姓姜的等。
先說這柴姓,倒是常見姓。后周的時候,柴姓還做過皇帝(后周世宗柴榮)。《水滸傳》中仗義疏財的小旋風柴進本是后周世宗皇帝的后代,人稱柴大官人,專愛結交江湖好漢,大家也都知道。
柴姓源于炎帝,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后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目前全國約有80多萬人。
米姓雖是一粒米的意象,起源卻有6個說法,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目前有50多萬人。這個姓有一個大名人頂著門面,他就是北宋大畫家米芾,他自己考證說,米氏最早源于春秋時的楚國,在此不多講了。
油姓起源不詳,但唐代時已有人以油為姓。目前,油姓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河北、吉林、陜西、云南、臺灣等省。除漢族外,少數民族中也有人以油為姓。
鹽姓的來源,一說因避難改姓。公元前538年,賴國被楚國滅掉,賴國子孫逃難,得一鹽商救濟,為感謝鹽商,遂改姓鹽。另一說與春秋時期河南鹽商有關聯:河南嬴姓伯益的后裔中有個叫子的人,善制鹽,周孝王讓他負責制鹽,使鹽業得到很大發展。周孝王賜他姓鹽,其后人承襲鹽姓。
醬姓起源不詳,人數較少。2007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開展全國罕見姓氏搜集工作,發現最難找的就是醬姓,最后只找到6男8女14個人,分布在云、貴、川、鄂、豫地區,分屬漢、苗、侗、白4個民族。更讓人吃驚的是,在14個醬姓人中,竟有兩個同名者——醬豆腐,兩人年齡相差2歲,都來自湖北省隨州市——只因醬豆腐是當地名菜。
醋姓第一源出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饋食禮祭司醋人,是西周君主與王公舉行祭拜祖先儀式時的專職祭司,是以職業稱謂為氏。第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時新鄭醋溝,是以居邑名稱為氏。當時新鄭東郊有不少讀書人,雖有知識卻很窮苦,為了生活,只好釀醋賣醋。這些人用驢馱醋,到城區叫賣。因其舉止斯文,不同于一般醋販子,遂被人們稱為“醋子”,俗稱“酸文人”,這就是后來所謂“酸文人”的由來。他們居住的地方有一條淺淺的溝壑,是為“醋溝”。
茶姓第一個淵源,出自上古神農氏炎帝陵寢,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神農氏炎帝發明了茶,他去世后,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護陵族人因地為姓氏,稱茶氏。第二出自姜尚(姜太公、呂尚)之后裔,其子孫在齊國為茶師,侍奉國君用茶,后逐漸成為各諸侯國中的茶大夫,喚茶正。其后人以此為姓氏,稱茶氏。第三源于開明氏,此處略去不述。
以柴米油鹽醬醋茶為姓,頗有意趣。常言道“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說日常生活中,這七件事總離不開,若無這七件事,便不是生活了。姓這些姓的多為平民,平日里經營生活,倒也自得其樂。但這類油鹽醬醋之事,饑荒年卻難以維持。我記得有一首詩,出自晚清一位老秀才,他當時住在長沙,除夕之夜沒吃沒喝,孤零零住在一座破廟內,滿腹辛酸地吟道:
柴米油鹽醬醋茶,無錢去買又無賒。
思量只好將身賣,問遍長沙不要爺。
可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不是尋常之物,人家姓了這個姓,我們遇到了,或打趣。起碼在那饑荒年月,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諸多姓氏都沒吃的,可人家這幾姓畢竟占有幾樣可以入口的東西,足可安慰也……(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