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洛陽

171個姓氏源自河洛地區(qū)(2)

2013/9/18 16:36:10 點擊數(shù): 【字體:

  河南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的都城。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嵩陽書院的御封對聯(lián)中對洛陽有“九朝都會”之稱,“九”即“多”之意,這是對洛陽歷史地位的極高評價。

  相傳,龍馬負圖出于河,神龜背書出于洛。“河”指黃河,“洛”指洛河,而洛陽正處河洛地區(qū)腹心,形成了華夏文明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

  洛陽也是華夏姓氏的總發(fā)源地。有數(shù)據(jù)表明,在當今中國最多的300個大姓中,源于河洛地區(qū)或主支源于河洛地區(qū)的就有171個;在前100個人口大姓中,有77個姓氏直接起源于河洛地區(qū)。

  河洛地區(qū):人類的天然家園

  河洛地區(qū)的狹義解釋為洛河與黃河的交匯地區(qū),即西至函谷關,東至商丘、濮陽,南至襄樊、北至晉城、焦作一帶,廣義解釋為整個黃河流域。

  原始時期,河洛地區(qū)屬于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山林豐茂、河谷密布、土地肥沃,是宜于人類生存的天然家園。許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的原始先民就已經進入農耕時代。至今在黃河、洛河、伊河流域,密布著多處新石器時期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村落遺址。

  洛陽孟津是伏羲氏發(fā)現(xiàn)“龍馬負圖”,始創(chuàng)“八卦”的地方。自伏羲氏“定姓氏、制嫁娶”開始,中華民族就有了姓氏。中華姓氏在夏、商、周時期發(fā)展定型,而“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所以,中華姓氏源于河洛地區(qū),伏羲氏當時也長期活動在這一帶。

  如今,海內外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同時,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其他部落、部族、邦國還有很多,他們與炎黃族團相互間頻繁交往和紛爭,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華夏族群,產生了大量的姓氏。

  相傳與黃帝同時代的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又稱史皇氏,是中國漢字最初的發(fā)明者,活動在“洛出書處”的洛寧一帶。他姓侯岡,其后有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等。

  有史料記載,黃帝之后,其裔孫帝嚳,承先王之余蔭亦建都西亳(偃師),《帝王世紀》稱他“生而神異,有圣德”。帝嚳姬姓,與有邰氏女姜螈通婚生棄(即后稷),后來成為周族的祖先;與有絨氏女簡狄通婚生契,后來成為商族的祖先;與陳鋒氏女慶都通婚生堯,后來成為五帝之一的陶居氏帝堯;與善于占月的常儀通婚生摯。

  當時,帝嚳的姬姓氏族與伊洛地區(qū)的姓族通婚,必然形成更多新姓族的誕生,這些層出不窮的姓族在河洛地區(qū)反復出現(xiàn),可以說明:這一帶是中華民族原始先民最初開疆擴土的根據(jù)地,也是河洛姓氏源頭的重要因素。

  此外,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全力推行漢化改革,令隨同入洛的皇族宗支和鮮卑、代北貴族及其部眾將原有的胡人復姓統(tǒng)統(tǒng)改成漢姓,共改了144多個姓。

  此次大規(guī)模的改姓,在為華夏姓族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對中華姓氏的演變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源于“河南堂”的主要姓氏

  古時朝廷選官,要看郡姓出身,即所謂“以地望明貴賤”,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世族制度。由于洛陽城長時期是“河南郡”的治所,因此,許多發(fā)跡于洛陽的姓氏家族均以“河南”為本姓的郡望或堂號,在他們的宗祠和家譜上均標題“河南堂”三字,用來歸宗睦族。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以“河南堂”為標記的姓氏主要有李、王、劉、朱、梁、潘、丘、田、陸、蘇、宋、方、閻、殷、畢、竇、于、盧、房、艾、鮑、車、史、賀、稽、雒、儲、單、藥、茍、山、友、征、衣、卜、延、寇、元、白、向、宇文等40余姓。

  出自洛陽可考的主要姓氏有:

  王姓:出自洛陽的主要由四支,出自姫姓,周靈王太子晉之后;出自東周王族,周朝末年,東周考王弟姫揭受封于王城(洛陽王城),至惠公時,又封少子姫班于鞏(鞏縣),史稱東周。秦滅東周時,遷東周君于陽人聚(臨汝),其族為紀念亡國。紛紛改作王姓;北魏高麗人拓王氏之后,其先隨魏孝文帝南遷入中原;還有出自鮮卑族烏丸氏,北魏時改為王姓,后成為中原望族。

  劉姓:劉姓出自姫姓的可分為兩支。一支為季歷之后,周武王即位后曾追封自己的祖父季歷為王季,成王時又封王季少子于劉邑(偃師),其后裔以邑名為氏;一支為周匡王之后,東周末年,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邑,建劉國,人稱劉康公。劉康公為周大夫,食采于劉,以邑為氏,其后亦有劉姓。

  周姓:周姓主要來源于周朝王族,出姫姓。有三支:一支出自周平王少子姫烈;一支為周赧王后裔;另一支周姓系周公黑肩之后。黑肩是周公旦的后裔,春秋時在朝王卿士,食邑于洛陽附近,子孫世襲其職,其后亦有周氏。

  杜姓:傳說杜康為夏朝人(或說即少康),他在洛陽附近的汝陽、伊川一帶發(fā)明造酒術,也是中國最早見于史載的杜氏。

  程姓:程姓出自風姓,為顓頊帝后裔重黎之后。商代封重黎裔孫于程地建國,國君稱程伯。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諸侯身份入朝任死馬,其族以邑為程氏。據(jù)史料文獻稱,程伯封地就在今偃師境內,古名上程聚。

  司馬、司姓: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官任大司馬,率軍克平徐方,立有大功,宣王尤其以官職為氏,遂成司馬氏。其子孫又分出司姓。

  袁姓:出自系媯姓。西周時陳國開國始祖媯滿(又名陳胡公)之裔孫名諸,字伯愛。諸孫濤涂,為陳國大夫,從齊桓公盟會,功在國家,食邑陽夏,以祖父之字為姓,成愛姓。當時愛、袁、轅、榬、溒、援等字古音同,可相互混用,故愛濤涂又作袁濤涂。

  陸姓:春秋時陸渾國(陸渾戎)之后有陸氏。陸渾戎春秋戰(zhàn)國時活動于今嵩縣、伊川一帶,后南遷入楚地,以陸為姓。

  其他還有數(shù)十個姓氏,直接起源于洛陽地區(qū)。

  客家族人的播遷起源地

  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把洛陽當作夢魂牽繞的尋根圣地。在這里曾經走出了一個民族支系——客家人,無論走到世界任何地方,無論經歷過多少代人,他們都認為祖先來自中原、來自洛陽的洛陽橋、來自河洛地區(qū)。

  歷史上由于豐歉交替、福禍同行,河洛地區(qū)的中原先民們或因逃避災荒,或因避避戰(zhàn)亂,或因戍邊,不斷向南方遷徙,足跡遍及四面八方。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遷徙主要有:

  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八王之亂”使河洛地區(qū)的百姓飽嘗戰(zhàn)禍之苦,出現(xiàn)了北方人南遷的大潮。相傳,當時有近百萬漢人為避戰(zhàn)亂,從西晉都城洛陽出發(fā),邁出了客家歷史上大規(guī)模南遷的第一步。

  接著是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蠻獠叛亂。閩南行軍總管河南人陳政率兵鎮(zhèn)壓,其母魏氏率河南58姓軍校入閩救援,留駐漳州,繁衍子孫。唐末至五代,北方動亂不安,于是又出現(xiàn)了一次人口南遷高潮。

  宋元時期,中原人大批隨宋室南遷至江浙。

  明末清初,無數(shù)河洛移民的后裔繼續(xù)逃往更偏遠的南方,如海南島、臺灣,甚至漂洋過海,流落泰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等地。

  據(jù)專家考證,客家人有100多個姓氏,其中李、王、張、劉、陳、楊、黃、周、孫、胡、林、何、郭、羅、梁、宋、韓、唐、馮、程、袁、鄧、許、傅、沈、曾、呂、蘇、盧、蔣、蔡、丁、魏、葉、潘、戴、鐘、范、方、姚、廖、熊、陸、孔、邱、丘、江、湯、賀、賴、共、龔、文、蘭、溫、韋、莊、涂、卜、詹、甘、阮、華、甘、巫、雷、毛、侯、官等68個客家姓氏來自于河洛地區(qū)。

  當今散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是中華民族的族群之一,絕大多數(shù)客家人都認為自己的先人最早來自河南洛陽地區(qū),一些人還以“河洛郎”自稱,表明對古都洛陽以及河洛文明的認同。

  文化圣城的博大厚重

  從歷史上第一座都邑夏都(距今約4000年)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相繼在洛陽建都。

  中華文化的主題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這也正是洛陽歷經幾千年文化的積累,被稱之為中華文化和“祖根源頭”的原因。

  中國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對洛陽的姓氏文化研究寄予厚望:“河洛地區(qū)是王都所在,是中華姓氏的主要發(fā)源地。姓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歷史上的數(shù)次人口大遷徙,由北向南輻射,千百年來,他們根在河洛,世代相傳。這的確是一種罕有的文化現(xiàn)象”。

  2010年9月,“洛陽中華姓氏文化尋源地”在老城麗景門正式揭牌。

  活動組織者告訴記者,為了讓海內外華人到洛陽尋找自己的姓氏來源依據(jù),將麗景門作為姓氏文化尋源地、姓氏文化研究基地和姓氏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中華文化的博大厚重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將成為全球華僑華人表達眷戀之情和尋根認祖的地方。

  不久前,來自美國、德國、蒙古等7個國家的100余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走進古都洛陽,親身體驗祖輩們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中華文化,增強了他們對河洛文化的印記。

  每到一處,華裔青少年們都認真了解各個景點的歷史典故,力圖把看到的實物和記憶中的景象統(tǒng)一起來。

  古都洛陽的厚重歷史感與河洛文化觸動著每一位華裔青少年的心,引得他們嘖嘖稱贊、流連忘返。(記者 文/圖  陳曉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新網河南新聞 2013-03-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