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bǔ——以技以官命名的姓
古人用火灼龜甲取兆,以預(yù)測吉兇,叫卜或占卜;后來用其他方法預(yù)測未來,也叫卜。《周禮》春官太卜之屬有卜人,是周代掌管占卜的官。卜人,西周(都今陜西西安)、東周(都今河南洛陽)皆有,他們的后代以技藝、官職為氏,就是卜氏。此即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所云:“卜氏,凡氏于事,巫、卜、陶、匠是也。”和唐人林寶《元和姓纂》所云:“《周禮》卜人,以官為姓。”又據(jù)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記載:“魯有卜楚邱,晉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逐以為氏。”按:卜偃系晉獻公時掌卜大夫,卜徒父并非楚人,而是春秋時秦國掌龜卜之官;卜也不是姓。于此可知,周代除了出自京城的卜氏外,諸侯國魯國(都今山東曲阜)、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秦國(都今陜西鳳翔東南)都有掌管占卜的官,他們的后代以官為氏,也稱卜氏。此外,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代北鮮卑族原有須卜氏,493年隨北魏孝文帝遷到河南洛陽,在實行漢化改革中被改為卜氏。
春秋時,魯國有大夫卜齮、魯莊公車右卜國。孔子學(xué)生卜商,即子夏,春期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一說是衛(wèi)國人,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xué),主張國君要學(xué)習(xí)《春秋》,吸取歷史教訓(xùn),防止臣下篡奪;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學(xué)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xué)”等觀點。李克、吳起都是他的學(xué)生,魏文候也尊以為師。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西漢河南人卜式,系卜商的后裔,畜牧主出身,屢以家財捐助政府,被漢武帝任為中郎,借以鼓勵其他富商大賈出錢,后封關(guān)內(nèi)候,官御史大夫,因反對鹽鐵專賣,不久被貶為太子太傅。三國時吳國有卜靜,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官終郯令。十六國時漢國(即前趙)國君、匈奴族劉聰之臣有卜抽、卜崇、卜干、卜泰;前趙還有匈奴后部人卜珝,被劉聰征為太常。南朝宋有卜天與,余杭(今屬浙江)人,善射,官廣威將軍,謚壯侯;其弟卜天生,官弋陽太守。唐朝開元年間有卜長福,任杭州富陽縣尉,獻《續(xù)文選》30卷;還有處士卜隱之。宋朝有尚書郎卜伸,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朝有洛陽(今屬河南)人卜天璋,歷任饒州路總管、山南廉訪使,以治行第一聞名。明朝有卜萬,任大寧守將,以忠勇善戰(zhàn)聞名;卜大同,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官終福建巡海副使;卜懷,寧海(今屬浙江)人,以歲貢官鄖陽府通判。清朝有卜舜年,吳江(今屬江蘇)人,是一位畫家。
據(jù)《客家姓氏淵源》記載,宋代,卜式的“后裔由河南遷居山東濟寧府巨野縣,傳至遷富公之七子諱弼,由鄉(xiāng)薦貢舉孝廉,于宋嘉定七年甲戌(1214)出宰福建上杭,致仕而歸,觀斯土山環(huán)水秀,風(fēng)俗淳美,遂創(chuàng)業(yè)肇基于上杭勝運里,為入閩始祖”。卜弼的6世孫卜寧茂,由福建上杭勝運里遷居廣東梅縣松源。卜寧茂之孫卜德淵有一子叫卜銘譜,遷居江西省石城;另有一孫卜德清,先遷松口官坪,又于明洪武年間遷溪南(今松南)。卜德清的4世孫卜尚文、卜尚質(zhì)、卜尚政遷居廣西博白縣,5世孫卜仕隆遷居鎮(zhèn)平(今蕉嶺)、卜仕雄遷居大埔。此外,卜氏還有自廣東梅縣遷居四川者。
清代,閩、粵卜氏有部分人渡海到臺灣開墾。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近代以來,閩、粵、臺卜氏有一些人到海外開創(chuàng)新的事業(yè),現(xiàn)僑居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通志·氏族略》云:卜氏“望出西河、武陵、河南”。這是說卜氏在歷史上曾是西河郡、武陵郡、河南郡的世家大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shù)厮鐾N骱涌さ闹嗡诮裆轿麟x石縣,武陵郡的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河南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
卜姓在北宋初的《百家姓》中排名為92,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居于第15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分布較廣,以安徽、廣西、廣東、內(nèi)蒙古居多,這4省區(qū)漢族卜姓約占全國漢族卜姓人口的67%。卜姓不僅是漢族常見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明代云南緬中軍民宣慰使司之宣慰使為卜氏,系布朗族;清代滿洲八旗姓布爾察、布尼、布爾尼等,后均改為卜氏;達斡爾族布頓強氏,漢族為卜;土族索卜氏,漢姓為卜;遼寧沈陽錫伯族卜占那氏、卜庫索里氏等,漢姓均為卜;回、土家、蒙古、朝鮮等民族也都有卜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