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老城拆遷與保護(hù),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老洛陽人“不忍”老城拆遷,但在洛陽新一輪“國際旅游文化名城提升”已成大趨勢,可謂是“不破不立”,“抱殘守缺”是保守與守舊的代名詞,所以老城區(qū)改造與提升已如“箭在弦上”。
看看開封古城的旅游景點“清明上河園、龍亭、相國寺、包公祠、天波楊府、瀚圓、金明池”等,已經(jīng)成為開封旅游的名片,開封北宋風(fēng)格的古建筑,也為河南開封爭了光、添了彩,成為河南旅游的楷模。
按照歷史記載,洛陽老城相比開封古城歷史久遠(yuǎn)的多,從西周的“成周城”和隋唐時期的“東城”以及金元時期“洛陽金昌府”明清時期“明清洛陽城”民國時期“洛陽行都”。
但是由于歷史戰(zhàn)亂等的原因,洛陽古城遺跡消亡殆盡,與開封古城已經(jīng)是“不可同日而語”,洛陽主要靠郊外的“白馬寺、龍門、關(guān)林”古跡在打天下,基本與老城無緣,但老城的“隋唐的周公廟、唐朝的明堂、明代董公伺、唐代的安國寺、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廟、明代的鼓樓、清代的山陜會館等古建筑”。
可洛陽老城的歷史遺跡,由于開發(fā)不夠,古跡損壞嚴(yán)重,基本上對游客開放不夠,沒有形成明顯的旅游景點,對洛陽旅游拉動不夠,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周南驛”,連老洛陽人都不夠清楚,雖說漢朝的司馬遷、清朝的慈禧太后、林則徐(三次住宿過),可目前老城的“周南驛”淹沒于普通的民房中,更不要說從金元至民國時期的“河南府”“伊王府、福王府”。處于何等的尷尬地位?(原標(biāo)題:洛陽老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