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事先在街上找一塊較大的空地,擺兩張桌子、幾條板凳,備好茶水、水煙袋等。海神社的社員喝罷湯(吃晚飯),便自發地聚到和巷,愛聽戲的人也帶著小凳子紛紛而至。有的人攙著顫巍巍的老人,搬一把圈椅來湊熱鬧。
曲子哼的是《蘭亭會》《高文舉中狀元》;梆子唱的是《賣苗郎》《搜杜府》《南陽關》等。唱戲的賣命地喊叫;聽戲的入了神,閉目晃腦,如癡如醉。一曲終了,喝彩聲驚醒了“夢中人”,他也立即跟著叫好、鼓掌。戲癮過足了,已是夜深人靜,微風習習,“演員”、聽眾乘著涼意打道回府。
讀書人一般都愛夜讀。喝過湯,進書房,擦擦臉,點根火繩驅蚊,沏杯香茶往書桌邊一放,研墨收心,臨帖寫字。寫字課完成,走到院中伸個懶腰,打一會兒太極拳。然后回到屋內,拿起字帖審視,獨對孤燈,浮想聯翩。
想當初,那些在青石上鐫刻的工匠,他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加上有認真的態度和嫻熟的技術,把妙文刻在石頭上,經得起風吹雨打日頭曬,完整地保留至今,成為后生們讀書寫字的典范,這是傳承國學精粹的絕佳途徑。
我轉身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是《元曲集注》,隨手翻到關漢卿的《四塊玉·閑適》:“南山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么?”這首散曲用民謠俚語手法,把世態炎涼窮形盡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人們:還是閑適一些好,爭個啥?
再翻幾頁,是白樸的《越調·天凈沙·夏》:“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垂陰畫檐,紗櫥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念著、哼著,忽見一盤西瓜擺在眼前,我取了一塊啃上一口,覺得仿佛走進了清涼世界,暑熱頓消。(原標題:【洛陽老話】老城街巷之清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