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中生于公元792年,比符澈小13歲,公元821年考中進士。唐武宗時期,白敏中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累至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符澈去世第二年,白敏中出任宰相。
從公元821年白敏中考中進士至845年符澈去世,兩個人有24年的時間交集。那么,作為知名文人的白敏中,與著名武將符澈有沒有來往呢?白敏中為符澈撰寫墓志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洛陽晚報記者從網上看到白敏中所寫的墓志全文,其中關于符澈的一段話讓人振奮不已。時隔1000多年,我們還能看到白敏中與符澈這對文官武將惺惺相惜的君子之風——
“苻(符)澈臨邠,詔公(白敏中)以侍御史衣朱衣銀印,為節度副使。凡兵賦虛實,風俗制度,問公(白敏中)不問澈(符澈)。”此話大意是:符澈擔任邠寧節度使時,皇帝下詔白敏中以侍御史身份,擔任邠寧節度副使。凡兵力、賦稅情況以及風土人情,人們大都會請教白敏中而不是符澈。
符澈會不會因此生氣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符澈的墓志中,白敏中深情地回憶了他和符澈的一些往事,尤其是在擔任邠寧節度副使時,符澈待他以“國士之禮”,讓他十分感動。可見,符澈不是那種赳赳武夫,而是禮賢下士的儒將。
在白敏中看來,符澈“忠果堅明,精慎簡約,取與有分,晦明不渝”,一言以蔽之,“可謂善始終矣”。
白敏中還在墓志中將符澈的曾祖、祖父、父親、兒子等五代人一一提及,讓后人能清楚地了解符氏家族的基本信息。
符澈去世后,唐武宗“為不聽朝……贈揚州大都督”,可見符澈在唐武宗心中地位甚高。
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館長劉建軍說,由白敏中撰文的符澈墓志,未見錄于《全唐文》中,其文化價值彌足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在符澈墓志的四側,還刻有十二生肖圖案。以拓片下方為例,從右至左依次為豬、鼠、牛,皆為人身獸首,褒衣廣袖,雙手持笏站立,以半人半獸的形象進行神化。(原標題:【碑志拓片故事】文官武將 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