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五”計劃開工建設60周年。60一甲子,洛陽城內,蘇聯援建的龐大蘇式建筑群也成為“花甲老人”,被列為工業遺產,成為“國保”。
一提遺產遺存,人們不免產生腐朽衰敗、不堪再用的感覺,但事實并不完全如此,洛陽的這些工業遺產,至今仍在發揮著威力。
據了解,第一拖拉機廠生產的拖拉機和推土機,長期占有市場第一把交椅,承擔著中國60%機耕地的耕種作業量;洛礦生產的礦山用大型提升機、洗煤廠用大型洗選設備和鋼廠用冷軋管機,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洛軸生產的精密軸承和超大型軸承,裝備了包括“神舟”、“嫦娥”等在內的幾乎所有國防尖端設備,其生產的外徑6.25米、重14.07噸的特大型轉盤軸承讓業界震驚;洛銅生產的特種材料,廣泛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艦船、通信等國防領域;河柴生產的輕型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機,裝備著中國海軍艦艇。
這些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新中國大型工業項目創造的業績,如今仍如日中天。同樣,對當初建設者的敬仰和懷念,洛陽工業區干部和工人也從來沒有因為歷史風云的變幻而消逝。
“東拼西湊”
組裝出第一臺拖拉機
如果有人問“081廠”是干什么的,也許十有八九的人答不上來。如果告訴你“081廠就是一拖,你會很自然地想起那一個個“精彩故事”。
1953年,由蘇聯幫助我國設計和建設的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是新中國舉全國之力,從上海、長春等地抽調技術人員,作為“墾荒者”來到洛陽。因保密需要,對外代號叫081廠。
如今,“東方紅拖拉機”已成為洛陽,乃至全國的一個文化符號。而當初,這個“符號”的產生比較曲折。
一拖第一裝備廠是組裝拖拉機的,當年參與組裝的一些老職工,至今仍記得1958年發生的一件“令人搞笑而惱火”的事。
在“放衛星”、“大躍進”的1958年的一天上午,洛陽一家農機修理廠拼湊出一臺開不動的“拖拉機”,一群人敲鑼打鼓喊著口號,慶祝該廠“放衛星”成功,生產出了第一臺拖拉機,并推著它來到一拖門口,嘲笑一拖是“小腳女人”——小廠已經生產出拖拉機了,你們大廠為什么還生產不出來?
對此,一拖第一裝備廠職工、現年76歲的金振濤和高建職稱不知情,但當時一拖人都抱著為國家爭氣的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提前生產出“爭氣機”,大家一心想的是,“就是推也要把拖拉機推到天安門”,向國家報喜。
金振濤和高建職回憶說,當時,機器零件由蘇聯提供,零件不齊,有好多零件不配套,大家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對現有零件“修修補補”。一個零件沒整好,整個工序就要停下來。為了早日生產出第一臺拖拉機,全廠都為它讓路,職工們都不回家,集中在廠里待命,困了,或和衣坐或躺在地上瞇一會兒,或趴在車床上打個盹,整好的零件一到,就把人叫起來安裝。1958年7月20日,終于生產出了第一臺54型履帶式拖拉機。
兩位老人說,當時第一臺拖拉機是在蘇聯提供的圖紙和配件基礎上,由工人“敲敲打打”、“東拼西湊”組裝起來的。
對于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生產、出廠的情況,一拖廠志是這樣記載的:
到1959年10月,一拖的第一期工程和生產準備工作基本結束,生產體系構成,具備了開工生產的條件。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視察一拖,親切地對工人說:你們要記著,你們是“中國第一”啊!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10月26日,周恩來總理又在農業機械部部長陳正人關于舉行一拖落成典禮的報告上批示:“請譚副總理主持剪彩禮。”10月31日,國家驗收委員會舉行一拖建廠工程驗收鑒定書簽字儀式。11月1日,在一拖前廣場召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落成大會,中共河南省委第1書記、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吳芝圃宣布一拖驗收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剪彩。至此,一拖正式投入生產。
第一臺“鐵牛”“嫁”到了洛陽新唐屯
其實,一拖的建設、生產并不順利。據一拖編寫廠志的人員回憶,1958年,第一期建廠工程施工中,已經發現蘇聯的設計項目有些地方不符合我國具體情況,特別是后來蘇聯停止供應一些關鍵設備和技術資料,給一拖建設造成了一些缺口。為了全面形成年產1.5萬臺的生產能力,1963年1月16日,農機部基建局批準了一拖配套的156個單項。1963年和1964年,繼續組織第一期建廠工程的收尾和配套工程的施工。到1964年底,第一期建廠工程全部建成,并全面形成原設計生產能力。
同時,第一期建廠工程,因受1958年“大躍進”的影響,工廠建設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某些項目盲目擴大生產綱領,致使型砂工程、耐火材料工程的白云石窯和石灰窯興建后中途停建,全部報廢。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1958年7月20日,一拖終于生產出了第一臺拖拉機。
據金振濤和高建職回憶,那天,工人們將拖拉機打扮得像出嫁的新娘一樣,給它披上大紅花,掛滿紅綢飄帶,在車頭上掛上毛主席像,拖拉機一發動著,人們敲著鑼鼓舉著彩旗,護送著“隆隆”作響的拖拉機開出了廠區大門。
后來,這臺拖拉機送給為一拖建設作出巨大犧牲的洛陽新唐屯,全村人都換上新衣,鑼鼓喧天迎接“鐵牛”到來,工人、農民在路上緊緊擁抱。
一拖制造的“鐵牛”,第一次用轟隆隆的作業聲,喚醒了中國沉睡了幾千年的土地。當年《人民日報》還就此發表了社論《為實現農業技術改造的偉大任務而奮斗》。
實際上,一拖真正從生產線上批量生產的拖拉機,是在第一臺拖拉機出生一年后的1959年11月1日。據一拖廠志記載:這天,受周恩來總理委托,譚震林副總理參加了規模宏大的一拖落成典禮。他向世人宣布:中國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時代開始了!
當時的媒體在介紹“東方紅”拖拉機時說:“一臺‘鐵牛’相當于54匹不知疲倦的好馬。”
記者在東方紅農耕博物館了解到,這批由中國自主設計生產的第一代水旱兩用的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在黑龍江北安二龍山農場服役,創造了31年沒有大修的記錄。可以說,正是東方紅拖拉機開墾了北大荒。如今,在嫩江市江畔廣場上,還有一臺象征著那個火熱年代建設熱情的東方紅拖拉機。
“鐵牛”改叫“東方紅”, 名字得來很偶然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紅色的“東方紅”拖拉機是一個永久的記憶。但很多人并不很清楚,“東方紅”的顏色和名字最初并不是我們后來見到的那個樣子。
當時,一拖生產出來的第一臺54型履帶式拖拉機是玫紅色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玫紅色車身被改為了如今的“中國紅”。
而“東方紅”牌拖拉機這一名字的誕生,有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記者在東方紅(洛陽)文化傳播中心了解到,第一臺拖拉機誕生后,人們都想給拖拉機起個叫好的“金字招牌”。先是機械工業部提名叫“鐵牛”牌,象征今后我國農村耕地不用牛了。而洛陽人則想給它起一個具有本地色彩的好名字,提出叫“白馬”和“龍門”牌。當時,對于這幾個名字大家莫衷一是。在人們爭執不下中,一拖廠辦一位副主任聽見劇團的人在唱歌曲《東方紅》,就想何不就叫“東方紅”呢?他把這一想法提交到一拖廠黨委常委會上,大家對這個名字都拍案叫好。這名字很快也得到了機械部的批準。
1960年,“東方紅”拖拉機“開上”了一元面值的第三版人民幣,“東方紅”至此在全國叫響。(原標題:“東方紅”拖拉機“開上”了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