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余光中長詩《盧舍那》引得洛陽紙貴

2015/4/28 10:57:57 點擊數: 【字體:

余光中長詩《盧舍那》引得洛陽紙貴

2014年6月2日,余光中參觀盧舍那大佛(張斌攝)

    “鄉愁”已越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釋懷在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連日來,臺灣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先生為龍門石窟創作的長詩《盧舍那》,讓龍門石窟再度成為文化界熱議的話題,也引發了洛陽當地各界人士的關注,一時洛陽紙貴。

    余光中先生在詩中感嘆:“可惜我來遲了,遲來了足足十五個世紀……”

    昨日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委會向中外游客發出邀請:“龍門石窟等您來,永遠也不遲……”

    1

    “可惜我來遲了,遲來了足足十五個世紀……”

    2014年6月2日下午。當天是農歷端午節。龍門石窟迎來了一位來自寶島臺灣的尊貴客人——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時年86歲的余光中和夫人,拾級而上奉先寺,扶欄仰望盧舍那大佛。他的目光久久沒有離開,若有所思。

    在與盧舍那大佛合影后,余光中說:“對龍門石窟我心向往之,今天看了,感覺不是喜出望外,而是在與想象進行一種‘兌現’,真是名不虛傳。”

    他向陪同的龍門景區工作人員承諾:“等回去慢慢沉淀后,我定將這次來洛的感受化為詩句,為盧舍那和洛陽多寫幾首詩。”

    離開洛陽時,余先生說,此次洛陽之行讓他難忘,回去后一定為洛陽寫幾首詩歌。

    回到臺灣后,余光中用10余天時間寫出了《盧舍那》初稿,推敲、修改后于今年2月定稿。

    今年4月17日,余光中長詩《盧舍那》在《光明日報》全文首發。全詩共127行,1300余字。《光明日報》稱,這是余光中的創作生涯中為數不多的一首長詩。

    詩中,詩人毫不掩飾對龍門石窟精美石刻藝術的喜愛與陶醉。開篇寫道:“想當初江湖滿地,鱗鱗蛟龍/大禹疏洪,鬼斧神工/把郁郁磊磊從中劈開/讓伊水自在向北面流來/要等多少劫數啊巖壁/才有幸雕磐作龕,刻骨成佛。”

    此外,詩中還佛教起源、龍門石窟開鑿的歷史、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的關聯、武則天的故事與傳說等進行了恢宏敘述,對奉先寺及盧舍那大佛進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繪。讀完此詩,不免讓人穿越歷史、浮想聯翩:1000多年前工匠在龍門崖壁上開鑿石窟的聲音回蕩在耳邊,武則天“賦詩奪錦袍”的詩壇盛事浮現在眼前……

    詩中這樣寫道:“可惜我來遲了,遲來了足足十五個世紀……”余光中以瑰麗的想象、浪漫的語言,表達了對盧舍那大佛的贊美和自己對“鄉愁”的釋懷。

    龍門石窟代表著中國石刻藝術最高峰,是中原文化的符號與標志。當余光中的《盧舍那》一經問世,如同鄉愁之情被感知共鳴。

    2

    “龍門石窟等您來,永遠也不遲……”

    連日來,龍門管委會全體人員,和熱愛關心龍門石窟的各界人士一樣,沉浸在余光中先生新詩《盧舍那》的喜悅之中。

    提起龍門,幾乎沒有人不對這座歷經千年的石刻藝術瑰寶燦爛悠久的歷史而感慨贊嘆;龍門也總是以其深有美而不傲露,淺有魅而不羞藏的氣質,在歷史浩瀚的煙波中,閃著不容忽視的瑰麗光芒,吸引上萬嬌子前來目睹芳容。

    4月18日,正是余光中先生《盧舍那》首發次日,龍門石窟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迎來5萬余游人,欣賞盧舍那大佛尊貴的石刻藝術魅力。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符號。他面容豐滿秀麗,方額廣頤。半月形眉自由疏展,銳長的雙目炯炯有神,發散出一種慈祥而神秘的光芒。他鼻梁高挺,兩耳長垂,嘴角微微上翹,面帶若有似無的微笑,表現出盧舍那佛作靜觀沉默之狀,仿佛在領悟追索著深妙的哲理。

    為表達對余光中先生感激與敬意之情,昨日,龍門管委會負責人對《盧舍那》一詩作出回應:“余老是在海峽兩岸乃至世界華人世界中有影響力的詩人、學者,非常誠摯地感謝余老為龍門石窟專門創作了這首長篇佳作。此詩必將載入龍門發展史冊!”

    當前,龍門石窟正在按照“洛陽的名片、世界的龍門”的形象定位,規劃繪制龍門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藍圖,確定了“靜動結合”(靜態傳承抓好文物保護研究、動態謀劃抓好項目建設、旅游宣傳和智慧龍門)的工作思路,開啟龍門跨越提升新征程,最終實現兩個轉變:從觀光為主向觀光與休閑度假融合發展的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發展的轉變。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洛陽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集中地和展示地,也是洛陽文化旅游產業的龍頭和示范。

    龍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余老這首長詩,再次證明了龍門石窟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進一步提升了龍門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為龍門正在傾力打造的“洛陽文化示范區的窗口和名片、中原文化的標志和符號”增加靚麗色彩。

    “龍門石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如何通過挖掘展現文化魅力?如何通過梳理龍門故事讓中外游客感受龍門文化、品味歷史精髓?這正是當下我們正在努力探索嘗試的事。在這樣的重要節點上,余老的這首《盧舍那》長詩無疑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成為活化歷史、宣傳龍門的一次生動實踐。”這位負責人表示。

    去年余光中先生首次來到龍門石窟,行程略顯倉促。昨日,龍門管委會負責人誠摯邀請余老方便時再來龍門石窟看看,因為“龍門石窟等您來,永遠也不遲”。

    正如盧舍那大佛“光明遍照”的意思一樣,龍門石窟與日月同輝、天地同在、亙古不變。

    當經過風雨剝蝕歷經蒼桑的佛像展現在眼前,心只有震撼和感動,駐足觀賞佛像,就是和古往今來的偉大靈魂對話,也是在閱讀厚重的歷史。

    從他那如有似無的微笑中,領悟到無限的慈愛和超凡的智慧之光;從他低垂的雙目中,感受到溫暖仁愛和憐憫,給人永恒的心靈慰藉。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盧舍那下垂的目光似乎都在注視著你,讓人不免想象到1300多年來,他似乎在關注著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想象到1300多年前他似乎就看到了今天的我們。

    斗轉星移,寒來暑往,逝者如斯。盧舍那閱盡人間繁華,幾遭坎坷蒙難,始終自信安詳端坐在伊河之畔。

    也許,1300多年來,盧舍那大佛在等待冥冥之中的一個約定,就是和今天的你,邂逅在龍門山下、伊水河畔,來一場期盼已久、穿越千年的心靈對話。

    您,聽到了嗎?

    盧舍那等您來,永遠也不遲……

    ■余光中

    祖籍福建永春,母鄉江蘇常州,1928年生于南京,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先在南大與廈大就學,后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9年獲愛荷華大學文藝碩士。曾任臺北師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1985年迄今定居高雄,在臺灣中山大學任教。現任該校榮休教授。擅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其“四度空間”。出版專著逾60種。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入大陸及臺港之語文課本。自1992年起,常回大陸講學,曾任20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學與澳門大學之駐校詩人、作家。

奉先寺及盧舍那大佛簡介

余光中長詩《盧舍那》引得洛陽紙貴

盧舍那大佛(局部)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長寬各30余米。此窟建開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因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

    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端莊的面容,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得異常鮮明而圣潔。

    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懼。他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

    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他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

    洛陽的名片世界的龍門龍門官網︰www.lmsk.cn

盧舍那

余光中

    想當初江湖滿地,鱗鱗蛟龍

    大禹疏洪,鬼斧神工

    把郁郁磊磊從中劈開

    讓伊水自在向北面流來

    要等多少劫數啊巖壁

    才有幸雕磐作龕,刻骨成佛

    接受胡漢五體的羅拜

    想達摩東來,玄奘西征,一張地圖

    攤成幾千里絲路牽引

    才牽來多少隊駱駝絡繹

    駝鈴搖醒中亞的岑寂

    蹄印縱橫,一步一陷坑

    早被風沙一層層掩埋

    留下斑斑這龍門古跡

    上面是柏樹林勃勃,天機不改

    下面斜行著地質露筋,遠看

    像一片蜂房參差,近看

    有深有淺,各有各的玄秘

    只要有佛,那怕只高三厘米

    每一壁也自成一龕洞天

    兩千多神龕供著十萬尊佛像又似在戶內,又似在露天都對著伊河粼粼,坐西朝東,其中有一龕與天相通洞里朝廷的氣象,巍巍拱著一佛,二徒,二菩薩,二天王

    二金剛;至尊坐鎮在中央

    左右賢徒是近身的弟子

    大弟子迦葉,肅穆苦行僧

    阿難多聞善記,廿五載隨行仍然對稱,左文殊,右普賢

    不乘青獅或白象,只能脅侍再左右依次是天王,力士

    夜叉佝僂在腳底,負重呻吟如此排場,兩側供奉著誰

    誰才配中間坐在主位

    除非盧舍那,佛陀的化身

    盧舍那,佛陀修煉成正果

    華嚴凈滿,光明乃能普照

    背負著圓光,火焰紋升騰

    只見他,寬額豐頰,螺髻高戴

    眼瞼微垂著慈祥,目光

    隱隱,俯接信徒的仰望

    至于佛身,通肩的衣紋

    弧線疏疏若漣漪展圈

    雙手已斷于歲月,但手勢

    引據之間,施無畏或與愿

    仍可想見。九尊石灰巖像

    盧舍那居中,崇逾十七米

    嵯峨相當四層的高樓

    文殊,普賢十三米,二徒,二天王

    二金剛,各為十米,儼如重臣

    侍帝王于朝廷,當旭輝自香山背后凌伊水照來

    奉先寺這一窟巨龕,坡半

    高據,橫闊又縱深,拾長階

    百級而更上,不勝其優勢

    香客尚不及蓮座,抱佛腳

    是妄想,攀佛膝更不能

    惟盧舍那的眼神將我們

    已攝住,那神秘的磁場

    降吧,再回神已莫能

    史家說,是唐咸亨三年

    高宗與武后乾坤共政

    起建龍門這浩大的工程

    多達二萬貫是武后所捐

    原是她自己的脂粉錢

    這豪舉不免引起了傳說

    說匠師揮錘敲鑿的法相

    難免暗傳武后的風姿

    三年后,神工終畢于一龕

    耳長近二米,只算是常規

    但眉彎新月,杏眼修長

    幾乎要入鬢,竟雙倍于唇寬

    幾令我忘記俯臨吾身

    是佛陀的報身,而非才人

    妙手的雕師啊,雌雄同體

    竟疊合了天人于一瞬

    武則天姓武,性卻近文,施政叵測,臨朝卻露出真性在龍門東山建寺落成率眾臣方頂禮,忽嗅到芬芳襲人,為山多香葛名山為香山,并命眾臣賦詩以志慶,先成者賞錦袍左史東方虬最先,即得袍領賞回席未定,宋之問繼獻所作,文采可觀武則天讀而悅之,即刻奪回東方虬手中錦袍改賜了次交的宋之問

    千五百年前,如此奇女子自為天下所不容,政體倫理,都被她一掃而開徐敬業兵起,駱賓王草檄理直氣壯,數盡了她的罪名道觀,佛堂,后宮,前殿才人,昭儀,皇后,周帝任由她出入,來去龍子龍孫,任由她廢立男女之大防,任由她取舍欲斷唐祚,卻尊李耳為真經殺人不怯,卻自命彌勒降世天縱聰明,兼容這許多矛盾

    十惡不赦,偏如此愛才知人能詩能文,遺作竟不傳后驚世駭俗,遺容竟托佛相而不朽。可惜我來遲了遲來了足足十五個世紀啊不,與此人同朝共代未必能避災:哀哉!善哉!

    但隔著時光如伊水迢迢

    伊水不回頭而青山長在

    功過且歸歷史,名勝等待遠客

    象教自能推佛法,色空何曾空

    都說大乘西來,此乃東方美

   之典型,想起了米羅女神

    同樣可惜都缺了雙臂

    別具不完美之美,想起

    蒙娜麗莎,不知要瞞些什么

    笑意盈盈神秘到現今

    想起菩薩來中土,空凈之中

    常含著一漣笑意,解嚴了

    眼神與唇態,像難以捉摸

    (佛曰不可說)的倒影

    偶然,歷史也會眨一眨眼睛

    難說究竟是有意或無心

    (原載2015年4月17日《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