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跟著考古隊長探尋“最早的中國”

2017/7/5 15:45:39 點擊數: 【字體:

跟著考古隊長探尋“最早的中國”

周延及其妻子和趙芝荃(中)合影 (記者翻拍)

  “許隊長,回來啦,吃飯了沒?”近日,剛拉著拉桿箱走到二里頭村村頭,許宏就被老鄉們熱情地招呼著。

  許宏有兩個身份常被提及:一個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這個頭銜屬于北京,是國內的頂尖專家;另一個是二里頭考古工作隊現任隊長——這個頭銜屬于洛陽,是鄉親們口中的好伙計。

  一座遺址,將來自北京的專家和偃師夾河灘的土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晃已近60年。

  1 一個故事

  埋頭洛陽考古,留下一段父子情

  去年深秋的一天,市民周延來到二里頭,田野里的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和幾十年前一樣。不過,這里對他來說已經物是人非,二里頭考古工作隊辦公區的大門讓他悵然若失。

  故事要從20世紀80年代初說起,當時的周延還在洛陽建機廠職工學校讀書。每天中午到食堂吃飯時,一位風度翩翩的先生經常和他同坐一桌。“他談吐不凡,當時我和同學們都覺得他不是普通人。”周延回憶道。后來他了解到,這位先生就是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首任隊長、著名考古學家趙芝荃先生。

  由于當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就在周公路上,那里的工作人員經常來這個食堂吃飯。出于仰慕,也是因為對考古的好奇,周延經常主動找趙芝荃聊天,向他請教一些知識。曾在清華大學跟隨周一良、馮友蘭等名師學習的趙芝荃讓周延大為欽佩;趙芝荃也十分欣賞這名外形俊朗、上進好學的年輕人。

  “有一天,趙老對我說:‘以后你能管我叫聲爸嗎?’我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周延說。從此之后,趙芝荃成了周延的干爹,二人以父子相稱。趙芝荃常帶周延到考古發掘現場參觀,向周延傳授知識、教他做人的道理。1985年,周延旅行結婚時還到了北京,在趙芝荃家小住了幾天。

  趙芝荃退休回到北京后,和周延還有書信往來。“后來聯系慢慢少了,這是因為當年我在的廠效益不好,不想讓他老人家擔心。”周延感慨道,這也成了他的一大遺憾。

  2016年10月24日,趙芝荃因病去世,享年88歲,《洛陽晚報》對此進行了整版報道。周延看到報道后,無數往事一下涌上心頭。他來到偃師,想去尋找當年趙老工作過的地方,但已經物是人非。后來,在記者的幫助下,他見到了二里頭考古工作隊現任隊長許宏,了解了干爹人生的最后一段時光,也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事。

  2 一點驚嘆

  近60年時間,才見到冰山一角

  在二里頭考古工作隊辦公的院子里,有一塊大石頭,上書十四個大字——“朝天蜀圭植洛璧,鎮中磐石定乾坤”,這些字的作者是二里頭考古工作隊的第二任隊長,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領導小組成員的鄭光。

  鄭光是地道的四川人,在大學畢業不久來到了北方的這個小村莊,埋頭一干就是幾十年,石頭上刻下的那些字表明了他扎根河洛的決心。那件被譽為“華夏第一爵”的乳釘紋銅爵,就是在他在任時發現的,那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二里頭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讓這些學者前赴后繼,窮盡一生去研究?

  您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3000多年前,在伊洛河北岸,有一座宏偉的城市,城中道路縱橫,路上人來人往,還有牲畜拉著的車輛;城中的宮殿莊嚴肅穆,有幾進院落,沿中軸線布局;青銅器鑄造作坊火光沖天,打造著“國之重器”……

  那些城市的干道路網、二輪車、沿中軸線布局的宮殿、青銅器鑄造作坊,都是中國最早的。這幾句聽起來好像很簡單的話,其實概括了二里頭遺址幾十年來的發掘成果。“考古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活兒,通過剝開一層層土去尋找那一絲絲的線索,這也是考古隊長們一干就是幾十年的原因。”一名工作人員這樣感慨,“然而,我們見到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二里頭都邑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近60年時間,發掘4萬平方米,僅占1%多一點兒。

  3 一些影響

  是考古隊長,也是暢銷書作家

  “許老師,您能給我們簽個名嗎?”前不久,“一帶一路”大遺址保護論壇在我市舉行,兩名女生來到許宏面前這樣問道。她們來自我市回民中學,課余時間參加了學校的考古社,是許宏的小粉絲。

  說起來,受到中學生如此愛戴倒不是因為他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隊長的身份,而是因為三本書——《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和《大都無城》,它們被稱為“解讀早期中國”三部曲。到6月初,三本書的總印刷量超過了10萬冊,這在考古類書籍中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大都無城》也入選了三聯書店的“2016年度十本好書”。

  是擁有36萬粉絲的微博“大V”,是“網紅”節目《一席》的演講者,頻繁參加面向公眾的講座……和一味埋首研究的專家不同,許宏身上少了一些傲氣,多了點兒親和力。無論面對老鄉、考古愛好者還是媒體,他總能不厭其煩地,用生動的語言去闡釋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考古人應該樂于為公眾普及歷史知識,讓更多人了解二里頭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等到二里頭遺址博物館落成后,就能讓世界看到“最早的中國”。

  “前些年我去看過趙芝荃先生,告訴他二里頭要建博物館了,邀請他等到建好的時候來看看,結果老先生沒等到這天就駕鶴西去。”許宏唏噓道。2019年二里頭遺址博物館落成時,許宏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三代考古人為這片土地付出了最美好的時光,新來的考古人將繼續探索。(洛陽晚報記者 潘立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