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河南工業大學“古鄉古韻”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6名同學來到了位于洛陽市李樓鎮樓村,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走訪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海神樂社,他們將跟隨海神樂社社長郭紅運老師進行為期1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解這項神秘的“非遺”,并為保護傳承從大學生的視角做出規劃。
實踐活動期間,郭紅運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具有六百余年歷史的郭氏老宅,為同學們講述了年輕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并帶領同學們來到民間藝術家郭寶石的家中,郭寶石的“絕活”是純手工制作海神樂演奏樂器--笙,郭寶石現場為大家演示了如何用原始的辦法來制作樂器,并帶領同學們一起動手;隨后幾日,郭紅運還帶領考察團學習了海神社歷史、古代宮廷文化,并參觀海神社,簡單學習古代樂器的演奏方法。
郭紅運介紹說,洛陽海神是一種古代音樂,據說,武王伐紂統一中國建立周朝,在洛陽大封天下,宮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便產生了配合祭海的音樂,這種音樂就是洛陽海神樂的源頭。海神樂明清時期曾在洛陽盛行,現有管、笛、笙、二胡、云鑼、云板、木魚、碰鈴等20余種樂器,能演奏近百首曲目。
幾天的走訪,收獲很多,幾位外地的同學今天已陸續離開洛陽,此后的幾天,實踐團隊隊長郭雅俊和另一位同學將開始撰寫調查報告。在考察中,同學們起初都對海神樂非常感興趣,覺得它很“神秘”,所使用的樂器都非常傳統,不少樂器市面上都買不到,只能靠海神社的藝人手工制作。但同時,從年輕人的視角發現了一些問題。這個樂種之所以面臨失傳的困境,是因為它在繼承傳統的時候,卻缺少與現代文化的銜接點,如果要真正地吸引年輕人,就必須通過更多與時俱進的方式,提升海神樂的覆蓋面,讓更多的人了解到。
隨后,同學們將通過拍攝宣傳片、發布微博等方式,從年輕人的角度宣傳海神樂,同時加大與學校的聯系,爭取讓洛陽海神樂社成為一個固定的大學生暑期時實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