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行政長官。宰相者,百官之首,上佐天子治理國家,下統百官而牧黎民,外鎮四夷協調外交,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最榮耀也最難當的角色。古代洛陽人位居宰相者共80多人,而張說(讀yue月)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譽為盛唐名相和開元文士領袖。
張說不像洛陽歷史上的賈至、武翊黃、鄭顥、于珪、安德裕、安守亮、呂蒙正那樣,經過一次次科場考試,最終蟾宮折桂奪得狀元,而是輕輕松松援筆在手,在皇帝面前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文章,就拿了個第一,當即進入仕途步步高升的。
張說在武則天的臨場策問中奪冠
原來,唐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坪椭瓶。每年按期舉行的考試稱為常科;而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制科(又叫制舉)。?凭筒挥谜f了,一級一級照例考試就是了,而制舉卻有些特別之處。
制舉的目的,是快速選拔有實際工作能力的考生,選拔出的人才更實用,比那些死讀書的“常科生”更有才干。其次,制舉選拔的范圍更廣,只要有真才實學,即使無相應學歷,也可參加高級別的考試。第三,只要在制舉考試中過關,考生馬上就可以當官為朝廷所用。
在唐代,最愛搞制舉的是武則天。從她臨朝稱制開始,平均一年半舉行一次制舉。為了拉近和考生的距離,她往往親自主持殿試。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女皇武則天發出通知,要在神都洛陽親自主持一次大規模的制舉考試,各地精英聞訊后車馬紛馳,云集洛陽,竟達一萬多人,一時間洛陽的客棧住滿了前來應考的讀書人。
其中有一位考生,倒顯得從容自在,因他本是洛陽人,不用出洛陽城就可以參加考試了,此人便是張說,剛20歲出頭。這次大考連續進行了幾天,競爭非常激烈,武則天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臨場策問,張說表現出眾,被武則天點了第一名,授太子校書郎。
不久張說升遷右補闕,負責向皇帝規勸之事。他敬業愛崗,忠于職守,敢于給皇上提意見。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至深秋仍流連忘返,朝臣們急于匯報工作,卻不敢提意見。張說毅然上疏,勸武則天盡快回宮處理國家大事。武則天不愿回宮,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不過卻很欣賞張說,認為他敢于秉公直諫,可以重用。
張說不作偽證被判了流放罪
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張說官升兩級,成為朝廷要員。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武則天寵幸男寵愈發無所顧忌,終日和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尋歡作樂。二張作威作福肆無忌憚,滿朝文武官員見到二張,都有幾分忌憚?稍紫辔涸覅s不把他倆放在眼里。
魏元忠是有名的硬漢,在周興、來俊臣得勢之時,他三次被誣陷,流放外地,有一次差點被處死,但他始終不屈服。后來他擔任洛州刺史,見張易之的仆人在洛陽街頭欺壓百姓,就把那仆人抓起來,一頓板子給打死了。
武則天想提拔男寵張昌宗,個別大臣都迎合武則天,稱贊張昌宗如何能干,魏元忠卻極力反對,這件事就擱了下來。為此,張昌宗對魏元忠恨得要死,老在武則天面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在背后議論武則天已經老了,大家不如早作打算,依附年輕的太子云云。
武則天很惱火,就把魏元忠收了監,準備親自審訊,并要魏、張兩人當面對質。張昌宗擔心辯不過魏元忠,趕忙去找魏的部下張說,要張說出來作偽證,承諾只要張說答應幫忙,將來一定通過武則天提拔他。
次日武則天上朝,召集太子等人列席。魏元忠當然不承認有這回事,與張昌宗爭論半天,沒有結果。張昌宗說:“我有證人!請傳張說來作證,他親耳聽到魏元忠有此言論!”
張說被傳,進宮作證。武則天問:“你聽到魏元忠誹謗朝廷的話了嗎?”魏元忠一見張說進來作證,就高聲叫道:“張說,你想跟張昌宗一起誣陷我嗎?”張說哼了一聲,說:“魏公您真是枉做宰相了,咋能說出這樣不通情理的話呢!”張昌宗一聽張說的話音,覺得不對勁兒,連忙催促張說:“你不要理睬他,快快作證吧!”張說道:“陛下請看,張昌宗在陛下面前,還這樣脅迫我,可見他在宮外是怎樣作威作福的!現在我不得不說實說了——我沒聽到魏元忠說過反對陛下的話,只是張昌宗逼我作偽證罷了。”
張昌宗一聽,氣急敗壞地叫起來:“張說你這小子!可是魏元忠的同謀嗎?!”武則天這時已經明白魏元忠被冤枉了,卻又想給張昌宗一個臺階下,同時覺得張說當初不愿作偽證,為啥不給張昌宗事先言明呢?于是她訓斥張說道:“你真是反復無常的小人!”命令侍從拘捕張說,又派人反復審訊。張說兀自橫下一條心,說:我就是不作偽證!我沒有聽到魏元忠的謀反言論!最后,武則天還是撤了魏元忠的宰相職務,把張說流放到欽州(今廣西欽州)。
張說無端被牽扯進這個案子,又被誤判流放,也真夠倒霉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她的侄兒武三思和張昌宗、張易之勾結起來,把持政權。宰相張柬之和一些官員趁武則天病重,奪取禁衛軍軍權,把二張逮起來殺了,迎接中宗復位。顯赫一時的女皇武則天,不久就病死洛陽了。
張說任宰相機敏果斷處事靈活
中宗即位后,把張說從欽州召回,提拔為工部員外郎,接著升其為工部侍郎,不久又拜為兵部侍郎。中宗下臺,睿宗執政。不久,中宗次子李重福在洛陽謀反,事敗被殺,時為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七月。朝廷在洛陽搜捕李重福的同黨,一共抓了數百人。睿宗派張說前往洛陽處理此案。
張說來到洛陽,很快找到突破口,經審訊,得知許多被抓之人都是冤枉的,于是將被冤枉的人全部釋放。此案辦得又快又得民心。睿宗很高興,夸贊張說道:“你辦理案子,不冤枉好人,又不漏掉罪犯,如果不是忠于朝廷,怎能做得如此好呢!”遂讓張說擔任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睿宗發現張說機敏果斷,處事靈活,就提拔他當了宰相。當時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爭權不休,指示巫人放出流言:“根據天象,五日之內,必有亂兵入宮!”睿宗趕忙召集大臣商議此事,眾人都知道這是危言聳聽,意在誣告太子謀反,動搖太子的地位,但都明哲保身不愿揭穿太平公主。
唯有張說直言不諱,他指出:“此乃小人挑撥之計,意在動搖太子地位。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參與執政,則君臣自安,小人的陰謀也就不能得逞了,災難也絕對不會降臨。”睿宗恍然大悟,馬上下旨讓太子監國。后來張說協助玄宗,除掉了太平公主,為李隆基順利接班鋪平了道路。
玄宗上臺后,請張說任宰相,從此開創開元盛世,天下局勢平穩。但張說卻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他的門生賈全虛,和他的愛妾寧懷棠私通了。張說發覺后很生氣,要依法處置賈全虛。賈全虛這人倒會狡辯:“貪色愛財,本是人之通病。大丈夫死不足惜,可惜明公您為了一個小女子,竟要大動干戈殺死國士,難道明公僅有這點度量嗎?”張說聽了若有所思,索性成人之美,讓寧懷棠和賈全虛結婚了,還送了許多財物,打發倆人走了,一時傳為佳話。
真是善有善報。賈全虛后來到內廷機要處任傭書,所有大臣的密奏,都要先過他的眼,然后由他整理上報朝廷。一日,他看到姚崇告發張說的奏章,馬上奔來告訴張說。張說很焦急,說:這可怎么辦?賈全虛便想出一個辦法,送張說一幅夜明簾,說:九公主最喜歡這東西,你馬上送去自有結果。結果,九公主得了好處,就在玄宗面前為張說求情,張說才逃過一劫。
張說貪圖珍玩被“死人”耍弄了一回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張說任宰相期間,喜歡古玩珍品,時不時受點賄賂。他與姚崇關系不好,姚崇臨死前,擔心張說將來報復其家人,就對他的長子姚彝說:“我為相數年,所作所為,頗有可述。死后墓志銘,定由文士撰寫。而今的文壇高手首推張說,但俺倆素來不睦,你去求他撰文,他必然推辭。我有一計你可照辦:可在我的靈前陳設一些珍玩,他來吊唁時,若視而不見就走了,這是他還記前嫌,這就很可憂慮了;若他逐件賞玩,露出愛慕之意,你就把珍玩全送給他,請他為我寫碑文,但要催他快寫,一刻也不要停。待他碑文寫好了,馬上刻在碑上,呈皇上御覽。”姚彝問:“為啥?”姚崇答:“寫碑文嘛,都是溢美之詞,一旦蓋棺論定,他將來若想尋隙報復,不免自相矛盾,以后的事情也就無憂了。”
哈,這姚崇真是一個小諸葛亮。他死后,張說果然前來吊唁,看到靈前的珍玩,立即兩眼放光,忍不住上前撫摸起來。姚彝趁機說:“先父有遺言,說同僚中有肯作碑文者,就將這些遺珍贈他,您是當代文士領袖,請您寫一篇碑文吧。”張說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了。姚彝催他快寫,他果然文不加點,很快寫成,為姚崇歌功頌德,文辭甚是優美。
姚家得了碑文,連夜請人刻碑,同時把珍玩送到張府,又將底稿呈報玄宗。玄宗看了很感動,稱贊姚崇說:“像這樣的賢相,不可沒有這樣的美文稱揚啊。”張說睡了一夜,忽然醒悟,連忙派人來索原稿,說是文章草率,需要修改。姚家說已刻成碑,并呈御覽了。張說沮喪地說:“這個死姚崇,騙了活張說,我反被他暗算了。”
張說擅長文辭,詩文俊麗,是著名的詩人,有關洛陽的詩寫了不少,是開元盛世時期的文士領袖。他擔任宰相時,提拔了一批文人,其中就有后來成為宰相的詩人張九齡。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十二月,張說病死,享年64歲。玄宗為他親制了神道碑。【原標題:張說:盛唐的名相和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