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纘“少游英豪,多所交結,博覽經典,該通物理”(《晉書·閻纘傳》)。他孝順父母,為人耿直,不拘小節,且知恩圖報。他曾為晉太傅楊駿舍人,后出為安復縣令。楊駿被賈后誅殺后,暴尸街頭,無人敢為他收尸安葬。閻纘聞訊,棄官回到京城洛陽,組織人員料理楊駿后事。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矯詔起兵,誅賈后、賈謐,侍中張華同時遇害,朝野震驚。張華等人輔政數年,頗有政績,社會相對安定。張華遇害,大家都很悲痛,但由于畏懼趙王淫威,無人敢言,閻纘公開撫張華尸體痛哭。
趙王司馬倫死后,閻纘以車軋過其墓,以示憤怒。不久,河間王司馬颙(yóng)以閻纘為西戎校尉司馬,后因功被封為平樂鄉侯。
閻纘為人正直,能夠堅持正義,他多次冒死上疏,提出自己的主張。愍(mǐn)懷太子司馬遹(yù)被廢,閻纘冒死為太子鳴冤。后朝廷立皇太孫,閻纘再次上書,提出選師的重要性。他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應慎選正直之士為太孫之師。鑒于前太子被人構陷而死,閻纘認為應改革自漢高祖以來一直實行的太子五日一朝天子之禮。這樣,父子可經常見面,便于溝通,也就不易為奸佞之人進讒構陷。
針對西晉刑法中一人獲罪株連九族的規定,閻纘主張予以革除。朝廷對閻纘冒死進諫的忠烈之舉大加贊揚,特提拔他為漢中太守。《晉書·閻纘傳》曰:“閻續伯官既微于侍郎,位不登于執戟,輕生重義,視死如歸,伏奏而待嚴誅,輿棺以趨鼎鑊,察言觀行,豈非忠直壯士乎?”其忠直堪稱典范。閻纘卒時年59歲。(資料提供:洛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原標題:閻纘:官微而敢諫 忠直稱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