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鈁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新安縣鐵門鎮西后街路北,與千唐志齋一路相隔。
一色青磚到頂的老式房屋,坐北朝南,大門上方匾額上,由康有為寫了4個大字:孝友傳家。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建超,最近正在為這片房屋的維修四處籌款,他站在第一進院落內的臺階上,指著古色古香的窗欞對記者說:張鈁先生的故居,是我省目前保存下來的最具民國初期民居特點的房屋,很有保存價值。
仔細觀察,張鈁故居有三進院落,屬于四合院連環結構,有房舍120余間。衡建超說,這些建筑一次性完工,建于1917年。
1917年,距今久矣!那么張鈁將軍是怎樣從這里出發,一步步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呢?
一
張鈁出生于1886年,父親張清和在陜西做官。當時的清廷吏治腐敗,內憂外患國弱民貧,張清和常憂時局,素有改良社會之愿望。家父的進步思想,對年幼的張鈁影響很大。他在新安縣讀書至17歲,便決定出外謀事,改良社會,于是作別新婚妻子,來到了陜西他父親的任所。
一日父親公余在家,鄭重地對張鈁說:你的年紀也不小了,該慮算一些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