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聞里,貪官落馬幾乎不是新聞了。看到一個個自稱人民公仆的高官貪污受賄,看到他們為了給子女親屬謀取職位而喪失原則,不禁想起北宋時期的名相呂蒙正。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宰相,能夠做到拒絕皇帝給平庸兒子官位的機會,能夠當面斥責皇上的自夸自詡,能夠當面拒絕下屬的賄賂,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千年之久,放到今天我們生活的時代,依然是可以高山仰止的高風亮節啊。
呂蒙正幼年貧苦,孜孜好學,太宗二年,作監丞通判升州,數年遷為翰林學士拜左諫議大夫參加政事,太宗、真宗兩朝,他曾三居相位。
他剛被任命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馬上任,意氣風發地邁著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聽到有人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面對這盆當頭冷水,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了。但是,與呂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滿,要追查此人是誰。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追查。下朝以后,呂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逮住那人。呂蒙正則說:“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在他之前盧多孫當宰相時,他的兒子雍起家就當上了水部員外郎,以后就成為了慣例。到呂蒙正時,他上奏說:“臣成為進士,剛出來只做了九品京官,何況天下有才能的人終老林泉,沒有得到俸祿的多了。現在我的兒子剛剛長大,就受到如此恩寵,可能會遭到陰間的懲罰。請皇上只讓他當臣剛剛出仕時做的官。”他的建議被皇上采納,從此后宰相的兒子只當九品官,就成了制度。
這兩件事,讓當時的朝野都佩服他的度量,而太宗皇帝則自愧“氣量不如呂蒙正”。
他還以遇事敢言聞名。有一年正月十五,宋太宗大宴群臣。喝到高興處,太宗開始自夸:“五代之際,生靈凋喪,周太祖自鄴南歸,士庶皆罹剽掠,下則火災,上則彗孛,觀者恐懼,當時謂無復太平之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在座的大臣紛紛鼓掌表示贊同之際,只見呂蒙正起身,離開座位走到太宗面前說:“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愿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他的意思是,皇上平時走的都是繁榮街道,沒有看見罷了。太宗聽了這話,大為掃興,但是卻欽佩他的忠義與正直。
呂蒙正共有七個兒子,都在朝內任職。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時,過洛陽兩次駕臨呂府。他見呂蒙正年事已高,便問諸子中誰可委以重任。呂蒙正答:“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潁州推官,宰相才也!”就憑這句話,呂夷簡后來得到重用,成為北宋有名的賢相。呂蒙正以國事為重,公正無私,薦侄不薦子,傳為千古佳話。
呂蒙正位居宰相,大權在握,想巴結他謀份官職的人很多。有人自稱有一寶鏡,能照二百里,欲獻給呂蒙正以求引薦。呂蒙正笑曰:“吾面不過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還有人給呂蒙正送古硯,說此硯一呵即潤,用不著注水。呂蒙正凝視古硯,笑笑說,即使一天呵出一擔水,亦只值十文錢而已,當面拒絕了。
即使到了因病告老還鄉了,他還不忘為臣的本分。在遞交辭職報告的時候,他乘輿來到東園門,由兩個兒子攙扶,上殿對真宗說:“對邊遠少數民族,請與之和睦相處。停止戰爭,節約財政開支,這是古今治國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為念。”真宗十分感動,下殿攙扶老臣,當面表示要按照他的忠言處理國政。
由于呂蒙正寬厚、剛正、不謀私利的表率作用,北宋初期的上百年間,一時出現了為官清廉、嚴于律己、公正無私的官場風氣。(魯先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