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綠水之間,在狀如鳳凰展翅的“鳳凰谷”內,玉華宮五座高大的城門,十座巍峨的宮殿,連同開闊的庭院,曲折的回廊,構成了太宗皇帝的人間仙境,太子李治隨駕于此,賦《玉華宮山銘》,以贊美這座新宮,以仙境狀玉華,極言這里的夢幻與神奇。后來高僧玄奘法師來玉華,稱贊這里為“閻浮之兜率天”。“兜率天”為彌勒菩薩的居所。佛經中描述兜率天中金樓玉宇,仙山瓊閣,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宮殿樓觀七寶妝顏。以此作比喻,反映了玉華宮建筑群的富麗堂皇。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玄奘法師奉詔首次來到玉華宮陪駕期間,一直和太宗皇帝在一起談經論道。在法師的影響下,太宗對于佛教的態度也從利用到崇信,繼而發展到佞佛的地步。
太宗皇帝費時月余,通覽了玄奘法師新譯的《瑜伽師地論》。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典籍又名《十七地論》,是大乘有宗的重要經典,著重講述了佛教徒修行所能達到的不同境界和位次!惰べ煹卣摗返淖x閱對李世民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欣然為其所譯的《瑜伽師地論》作序,這就是名揚后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在序文中,太宗皇帝高度評價了玄奘法師的不朽功績,同時也談到了自己對佛教的新的認識。這篇共計781字的序文,字字珠璣,文筆精妙,太宗皇帝對佛教的溢美之辭形于言表:“宏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拯含類于三途……導群生于十地”,以“桂生高嶺”和“蓮出綠波”來比喻玄奘法師的人品和才學認為玄奘的功業“將日月而無窮,與乾坤而永大。”
序文完成后,即在玉華宮慶福殿舉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宣序儀式,太宗尊玄奘法師于上座,令弘文館學士上官儀當庭宣讀,陪駕在此的太子李治及重臣長孫無忌、 褚遂良、許敬宗等濟濟一堂,恭聆圣諭。太子李治恭聆序言后,制《大唐三藏圣教序記》,俗稱《述圣記》,對佛教的博大精深和玄奘法師的學識人品給予很高的評價。
兩序文制頒之后,玄奘法師欲于中土弘揚佛法的宿愿在朝廷的支持下得以順利實現,彥悰法師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言道:自二圣序文出后,王公百辟, 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歡呼法音,內外揄揚,未及泱臣而固六合;慈云再蔭,慧日重明,皈依之徒,波回霧委,所謂上之化下,猶如靡草。
為了紀念玉華宮二圣御制經文一事,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在大慈恩寺奉敕建造大雁塔時,在塔內底層門洞兩側分別鑲立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楷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文碑石兩通;顯慶二年,法師陪駕東都洛陽,在省親故土時于滑城東面的招提寺內又鐫二圣序文于碑,這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的又一版本;此外,高宗時期褚遂良因反對立武媚為皇后而遭貶任同州刺史,他于府衙內立《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一通,習慣上稱之為同州圣教序碑。該碑碑身浮雕栩栩如生,在所有版本中藝術性最高;玄奘法師于弘福寺翻譯《瑜伽師地論》,該寺僧懷仁和尚集東晉書圣王羲之書法而在寺內鐫立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這就是珍藏于西安碑林的“三絕碑”。
貞觀二十二年九月一日,太宗皇帝又在玉華宮頒布了《佛遺經教施行敕》,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玄奘法師所譯經論,對糾正佛教界內部眾說紛紜的混亂局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玄奘法師此次奉旨陪駕玉華宮歷時四個多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唐室從此全力支持他譯經弘法的偉業,佛教在全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玄奘自貞觀二十年十月離開玉華宮后,那里優美靜雅的自然環境,輝煌莊嚴的皇家宮殿群時時進入夢境,那里是玄奘引以為榮的地方,是“閻浮之兜率天”,也是玄奘實現其“總將三藏要義,譯布中夏”的宏愿之處。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十月,玄奘法師一行再次來到玉華。這座太宗皇帝清熱祈壽的仙都,如今雖物是人非,然而作為皇家大寺,依然氣勢非凡。二至玉華,往事歷歷在目,玄奘深感皇恩浩蕩,頻覺鐵擔在肩。一心傾注于佛經翻譯事業,揭開了此后輝煌四載譯經宏業的序幕。法師譯經多部并舉,穿插進展,精勤倍加于前,梵唄妙音終日繚繞山間蒼林。據統計,玄奘在玉華寺的四年多時間里,共譯出佛教經典14部,682卷,超過了他在長安15年間的譯經總數。
顯慶四年閏十月,剛到玉華寺的玄奘法師就開始了十卷本的《成唯識論》的譯制工作!冻晌ㄗR論》是法師后來創立法相宗的思想基礎,包含了這一佛教宗派的基本內容。該書以護法論師一派理論為主,并參考了其他九大家的相關學說,是對高僧世親法師《唯識三十論》的一次再造與升華。
顯慶五年正月初一,玄奘法師在玉華殿開譯宏篇巨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這部經計20萬頌,600卷。高宗龍朔三年十月二十日,歷時四年的煌煌巨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在坊州玉華寺譯訖,這是玄奘生平所譯最大的一部經卷。大功既競,玄奘法師非常欣慰,他對眾門徒說:“此經與玉華有緣,玄奘能來此地,乃是經的力量。今日幸得以終訖這樁大事,全靠諸佛冥護,龍天擁佑。此經乃鎮國之巨典,人天之大寶。諸位徒眾,宜當歡舞慶祝。”為此,十月二十日這天,玉華寺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祝儀式,整座寺院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氣氛,紀念般若經成這一佛門盛事。同時將所譯成的600卷浩繁經卷從譯所玉華殿請往臨近的嘉壽殿寶藏。 此時,群情激越,鐘鼓和鳴,美妙梵音繚繞不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經典,玄奘法師譯成此經后在玉華寺嘉壽殿曾言道:“此經在西域,多秘而不傳,而今譯來,實非易也!”又說: “《大般若經》能在玉華譯成,這是天緣,四眾宜當慶祝。此經自身記載,這一方人,當有樂受大乘教者,只要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都可重生天上,終究解脫。既有此段重要文字,自然不可以緘默無言。”為此,在該經譯訖之后,玄奘法師特作《大般若經初會序》序文一篇,盛贊《大般若經》“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人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如此重要的佛門巨典,以前只有其中一少部分,約119卷在中土流傳。玄奘在玉華寺譯出的《大般若經》,其中包含了般若經的全部內容,分4出16會,長達600卷。其中481卷是初流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