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洛陽

宋代易理學鴻儒程頤

2014/12/26 17:51:16 點擊數: 【字體:

宋代易理學鴻儒程頤
程頤當年點注易經的點易洞
宋代易理學鴻儒程頤
點易園中的程頤塑像
 

    根據歷代《涪州志》記載,“涪州五賢”為程頤、黃庭堅、尹焞、譙定、公式淵(《道光涪州志·卷十人物志·隱逸》載:“公式淵:……春秋配祀四賢,總志又謂五賢”;《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人物志·隱逸》載:“公式淵:……配享伊川、山谷、和靖,號四賢祠”;《民國涪陵縣續修涪州志·卷三疆域志三·古跡》中“四賢樓”條記載:涪州四賢為宋程頤、黃山谷、尹焞、譙定,后增公式淵為五賢)。宋代“涪州五賢”對涪陵思想文化產生了深刻而又深遠的影響,他們厚德載物、敬德自愛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為了宣傳源遠流長的涪陵文化和砥礪當代,在詳查涪陵歷代志書和宋史等資料的基礎上,撰寫了“涪州五賢”生平事跡材料,以饗讀者。

    程頤(1033-1107),字正叔,1033年出生于黃陂,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顥胞弟,涪州五賢之首。其祖籍在洛陽伊川(今屬河南省),世人稱之為伊川先生。

    廷試落第

    一生以處士身份研究學問

    程頤的祖父程遹,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任黃陂知縣,愛民如子,懲治惡霸,人稱程青天。其父程珦17歲時娶宋真宗時進士侯道濟之女侯氏為妻。程珦18歲時,父程遹病故,無錢還鄉,遂留黃陂。朝廷錄用舊臣之后,程珦受父親蔭蔽,被任為“社郊齋郎”,后來改任黃陂縣尉。侯氏自幼聰穎過人,女工之事無所不能,好讀書史,博古通今,不準家人打罵奴婢,對奴婢視如兒女,屢次收養遺棄的小兒。她還喜好配置藥物,以濟病者。侯氏生子六人,但生存下來的只有程顥、程頤兩兄弟。侯氏教育孩子不掩過、重節儉。程顥、程頤兄弟平生于飲食、衣服從不挑三揀四,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程顥、程頤的父母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兩兄弟六七歲時,就讓他們讀古詩,請當地名師兩名,一人傳授禮、樂、書、數知識,一人教他們射、御技能。程顥、程頤年幼時性格迥異。程顥性情溫和,沉默寡言,常常手不釋卷。程頤生性活潑,靜不下心來讀書。有一次母親侯氏偶染風寒,程頤陪母親去看郎中,途中侯氏口渴,無處覓水,便喝下了人頭蓋骨里的雨水,病情便減輕。回到家后,程頤向哥哥說了此事,程顥說:“書上早就有人頭蓋骨能治病的記載。”程頤深受啟發,自覺孤陋寡聞,從此發奮讀書。

    程頤自幼聰明,性格嚴肅剛正,對問題喜歡刨根究底。14歲時與其兄程顥師從于周敦頤。18歲時,他上書朝廷,希望皇上詔令罷黜世俗的說教,以王道作為本心。但他的上書并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也沒有得到詔見。

    宋仁宗趙禎嘉祐元年(1056年),程顥到京城準備科舉考試,程頤也到京師游學,兄弟倆在諸儒生中聲望頗高,儒生們都自以為不及,莫不登門拜訪。當時,主管太學的是北宋理學先驅、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在游學中,程頤去拜訪胡瑗,胡瑗讓其作《顏子所好何學論》。胡瑗讀完該文后,以為奇文,驚異其才,于是讓程頤當教職。

    嘉祐二年(1057年),程頤參加發解試(該年科舉考試分發解試、省試、殿試),因解額(即士人通過發解試后獲得解送禮部參加省試的名額)減半,未能中進士,于是便在京師(今河南開封)講學授徒。嘉祐四年(1059年)春,程頤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廷試落第,以后再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一生以處士(指有德才而不愿做官的人)身份研究學問。

    反對新法

    程頤被貶謫到涪州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程頤的父親程珦在磁州任滿,遷司門郎中,任漢州知府(今四川廣漢),程頤與其兄程顥隨之前往。此間,程氏兄弟到成都游玩,看見一個老者在用篾絲箍桶,腋下挾著一本書,二人前往觀之,結果是《易》,欲詰難老者,但老者說得頭頭是道,二程佩服。第二天,他們再去找老者討教,已不復在。后來,袁滋向程頤討教《易》,程頤說:“《易》學在蜀耳。”宋神宗四年(1071年),程頤隨父歸,先到京師開封,后到洛陽居住講學。第二年,偕兄于嵩陽講學。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創辦伊皋書院(今鳴皋鎮內)。此后,除了任崇政殿說書和流放涪州外,經常往來于洛陽和鳴皋之間,講學二十多年,直到逝世。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十一月,程頤被任命為汝州團練推官,充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任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輔導年幼的宋哲宗。

    從熙寧二年(1069年)到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程頤和司馬光等反對新法。司馬光執政后沒有推行新法,一年半后病逝。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二月朝廷欲恢復新法,對死去的司馬光、呂公著等予以貶懲,程頤等31人受株連,所著文字被毀,被放歸田里。十一月,程頤被貶謫到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編管(即交涪州地方官管制)。

    發展學說

    形成我國哲學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學”

    到了涪州,程頤受到了弟子譙定的熱情接待。譙定將程頤安置在涪州城對面長江北岸的北巖普凈院。程頤到涪州不久,有一次乘船過長江,船至江心,突然濁浪滔天,船在濁浪中高低起伏,左右晃動,幾次都差點被掀翻。當時坐在船上的人被嚇得痛哭流涕,以為命將休也,只有程頤正襟危坐如常。到岸后,有一老人問程頤:“當船危險時,君正襟危坐如常,而且氣色很好,這是為什么呢?”程頤回答說:“這不過是心里平靜罷了。”老人說:“心里平靜固然很好,然而不若無心。”程頤想再與老人交談,但老人卻徑直而去。程頤嘆道:“涪州隱士多。”程頤和弟子譙定在北巖鑿了一個高4米、深2.2米、寬3.8米的山洞,這個山洞冬暖夏涼,師徒倆經常在此專注《易》學。在普凈院開館講學授徒,經常與過往的名流學士交流,使易理學說得以在涪州及其他地方廣泛傳播。北宋詩人、書法家、詞人黃庭堅于紹圣初年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之罪被貶涪州別駕安置在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紹圣五年(1098年)造訪涪州北巖,與程頤促膝交談,為其博學所折服,引《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在其講學處題銘“鉤深堂”。經過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元符二年(1099年)一月,程頤完成了集平生所學所思的系統理學巨著《易傳》(也稱《伊川易傳》,或《周易程氏傳》)!兑链ㄒ讉鳌罚ㄟ^對《周易》的闡釋,表達了程頤對自然、社會、人生哲學的見解,構成了完整的理學體系!兑链ㄒ讉鳌钒l展了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程頤從物理極而必反,說明先否后泰,先危后安,從而揭示“泰極則否、否極則泰”的發展規律。南宋理學家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他的學說,形成了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學”。

    《宋史·譙定傳》稱“北山有巖,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后世稱點易洞)”,洞內有其三傳弟子朱熹游此的題詞:“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經綸具此中,每向狂瀾觀不足,正如有本出無窮。”洞門額上鐫刻“點易洞”三個楷書大字,有對聯一副云:“洛水溯淵源,誠意正心,一代宗師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后,千秋俎豆換西川。”還有長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面有黃庭堅、朱熹、陸游、王士禎等歷史名人書法手跡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龕若干。洞壁上有清代石彥恬所題之“伊川淵源”四字。點易洞成為易學圣地。

    程頤涪州點易雖是程頤的不幸,但卻是涪州人民的大幸,他對涪陵教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鉤深書院的建立、“涪陵學派”的形成、點易洞人文景觀的塑造等均與程頤點易洞有著密切的關系。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68歲的程頤得到赦免回到洛陽。從此,程頤在洛陽講學,直到1107年病故。南宋理學家朱熹贊程頤:“規圓矩方,繩直準平。允笑君子,展也大成。布帛之文,菽粟之味,知德者希,孰識其貴。《語錄》云,伊川之言,久看方好,故云。”南宋紹興五年(1136年)涪州太守李贍將鉤深堂改建為伊川先生祠堂供祀程頤。 汪樹權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巴渝都市報(2014-05-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