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匾額背后的故事:云夢山下辦書院 安貧樂道育后人

2016/8/23 11:12:51 點擊數: 【字體:

匾額背后的故事:云夢山下辦書院 安貧樂道育后人
 
    匾額狀況:“品學兼優”匾額長190厘米,寬90厘米,上款為“恭頌大師范文池郭老夫子德教”,下款為“受業門人仝立,光緒三十一年新正榖旦”。該匾黑地紅字,書法精妙,由于保存不善,左、右、下方的邊框已經缺失,從上框來看,四周邊框原本雕飾“五福捧壽”等吉祥圖案。 
 
  專家評析:此匾屬教澤匾,是眾多學生為了感謝授業恩師郭文池老先生的辛勤教育,共同為其敬獻的匾額,夸贊老師具有優秀的品德和卓越的學識。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新正”是中國民間對農歷一月的別稱。
 
  安貧樂道郭梅山
 
  新安縣城西北有一座名山,當地人稱為云夢山,畛河出其北,澗河流其南,層巒疊嶂,萬壑騰煙,景色十分秀美。此山歷史悠久,曾先后發現過高平寨、南崗、東窯等古文化遺址,經鑒定,分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類型,豐富而又神秘。
 
  云夢山南麓有一個村莊名叫高溝,居住人口不多,以郭姓為主。在這個山村里,一條被稱為“學溝”的土溝兩側,至今仍留存著清朝末年當地人興辦書院的舊址,溝旁的一戶郭姓人家,也還珍藏著一塊“品學兼優”匾額。
 
  這個書院究竟是誰所辦?匾額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往事?日前,記者邀請我市文史學者孟慶德前往尋訪。
 
  孟慶德先生介紹,要搞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了解高溝郭氏家族的歷史。根據村中的《郭氏家譜》記載,這里的郭姓人士為唐代著名軍事家、汾陽郡王郭子儀的后裔。明朝末年,還出了一位享譽河洛地區的一代名士,就是郭士愨,世稱梅山先生。
 
  這位郭士愨,原本名叫郭士杰,幼時雖然聰明異常,但僅僅粗讀詩書。到了青年時期,他性格豪爽,往來各地結交朋友,尤其能喝酒,每次友人相聚,一飲就是數斗,常常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被人戲稱“類河朔大俠”。年紀漸長,他的性情漸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遇到了尤時熙、孟化鯉這兩位先生,聽了他們的教誨后,深受啟發,開始了一種新的人生。
 
  尤時熙、孟化鯉這兩位先生,在明朝中后期可是響當當的理學大家。其中,尤時熙為洛陽人,字季美,學者稱其為西川先生。他是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舉人,長期潛心鉆研明代理學大家王陽明的學說,著書講學,以修道明基為己任,當時陜西、洛陽一帶隨從他學習的讀書人不計其數。孟化鯉為新安縣人,青年時拜尤時熙為師,發奮攻讀,在明朝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考中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吏部文選司郎中等官職,曾因得罪權臣被削職為民。回歸家鄉新安后,他創辦川上書院,大興講會,講習理學,教授學生,一生曾培養出了呂維祺、李日宣、王鐸、張抱初等諸多高官學者,學者稱其為云浦先生。尤時熙、孟化鯉承上啟下,使洛陽成為王陽明學說北傳過程中的兩個傳播中心之一,讓起源于洛陽的理學再次在它的故鄉發揚光大,意義深遠。
 
  郭士愨拜尤時熙、孟化鯉為師后,長期跟從孟化鯉學習。孟化鯉特別將他的名字由士杰改為士愨,起號“梅山”,激勵他做一個誠實、謹慎的君子。從此以后,郭士愨痛改前非,原本嗜酒如命的他,開始滴酒不沾,矢志不移地追隨老師,雖然家境后來衰落,但他仍安貧樂道,發奮苦讀。漸漸地,他學業大進,成為一個理學名家,經常幫著老師在書院里教授學生。
 
  孟化鯉去世后, 郭士愨傷心萬分,如喪父母,天天痛哭流涕。他原本打算將老師的言論、著述系統整理一番,印刷出版,但著手不久,就因為思念老師過度一病不起。病入膏肓之時,前來給他診治的大夫要用白酒作引給他服藥,可他一聞到酒味,就記起了老師的教誨,堅決不吃,最終大病不治,追隨老師而去。后來,人們將其神位移進縣城孟云浦祠,作為一個鄉賢來紀念。
 
  耕讀傳家品學優
 
  秉承祖先的優良傳統,高溝郭姓人士世代耕讀傳家,兼習武藝,在清朝中后期更是人才輩出。
 
  十六世的郭蘭亭,字紹文,飽讀詩書,才藝過人,被國家最高學府的國子監直接選拔為監生。后來,他被封為武德騎尉,做了一個正五品的武官。
 
  郭蘭亭有六個兒子。長子郭先立為人耿直,急公好義。同治初年,捻軍進犯洛陽,攻至新安時縱兵劫掠殺戮,百姓朝不保夕,流離失所,郭先立多方奔走,組織民眾奮起抗擊,最終遇難;次子郭中立和三子郭鼎立,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先后考中秀才,其中郭中立還是新安縣學的廩生。
 
  郭蘭亭的老四兒子名叫郭正立,不僅發奮讀書,同時還刻苦練習武藝,精通各式兵器,力大無窮。民間相傳,他一騎上馬,疾馳如風,隨心所欲,平時所持的一把大刀,重約百斤,一舞動起來,水潑不進。后來經過鄉試、會試等層層考試,得中武進士,被欽點為守備,節制一方軍事,擔負一個地區的防御重任。
 
  到了清朝末年的光緒年間,雖然社會愈加動蕩,但高溝郭氏族人依舊勤學不輟。其中,十八世的郭啟緒官至云騎尉,郭彪通過考試,成為廩生。
 
  這個郭彪,字文池,雖然只是一名秀才,卻非等閑之輩。他志向遠大,博覽群書,對理學研究十分精深,只是由于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才沒有在功名上有更大的進展。他就是“品學兼優”匾額的主人。
 
  當時,看到當地教育落后,人才匱乏,大批青少年無所事事,郭彪殫精竭慮,奔走四方,最后傾盡家財,在高溝村創建了一個書院。書院因為地處云夢山之南,遂被稱為“云陽書院”。這個書院的規模雖然不大,場所起初也僅僅是幾孔土窯洞,但由于郭彪才學卓異,再加上從四方延請來的均為名師,很快聲名遠播,前來就學的人絡繹不絕。僅過數載,這里培養出的學生中,就有郭敬、孟波等人考中秀才。一時間,云陽書院被譽為清朝末年新安教育上的一枝奇葩。“品學兼優”匾額,就是眾多門人學生為了感謝老師郭彪的恩德,特別為他敬獻的。
 
  云陽書院傳到今
 
  說到郭彪創辦的云陽書院,我們在這里還想順便介紹一下明清時期新安書院發展的概況。
 
  據《新安教育志》記載,書院從唐代開始出現,全國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宗在京師創建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當時書院的功能主要為收集、校勘、整理典籍。宋代,全國曾有四大書院,即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河南的應天府書院和嵩陽書院。在洛陽,由程頤創辦的伊川書院也享譽海內。到了明朝中后期,書院獲得了更大的發展,遍及各地。在明清歷史上,新安曾經先后建立過8所書院。
 
  這8所書院,最著名的就是川上書院。該書院創辦于明朝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設在新安縣城南的澗河岸邊,為上文所講的著名理學家孟化鯉的講學處,前來求學之士涉及陜西、河南、山西等數省。其次為芝泉書院,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由南京兵部尚書、理學家呂維祺創辦。該書院存續時間很長,清朝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被當時的知縣從城北的芝泉移建到縣城西街。
 
  另外,知縣張濟世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創建了東垣書院;介杭等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在灘子溝創辦了明新書院;進士韓瞻斗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在廟頭創辦了方陽書院;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云水村創辦了青陽書院;清朝末年蘆院村又創辦了成德書院。
 
  孟慶德先生介紹,這8所書院是明清時期新安縣開展教育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場所,先后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對新安的發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勛。比如現在的高溝村高溝小學,就是在郭彪創辦的云陽書院基礎上形成的現代教育機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8-11-2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洛陽印象,從一座麗景門開始吧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