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洛陽有17個村落榜上有名。這17個村落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記者將帶您一一探訪它們的“前世今生”。
城村屬于洛寧縣河底鎮,在縣城東北約30公里處。這是一個相對偏僻的村莊,卻因張氏舊宅的存在而備受矚目。
張氏舊宅建于清代,風格獨特,規模宏大,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四連院、五連院,觸目皆是美輪美奐的磚雕、木雕。想當年,張家人財兩旺,號稱豫西首富,打造這處豪宅耗時近百年,可見真是下功夫了。
前世
城村張家,號稱豫西首富
今天的城村,仍以張姓為主。大家同根同族,見面一開口,少不了“爺”“叔”這些稱呼?墒牵魡柍谴鍙埿盏膩須v,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得清楚。
今年70歲的張清杰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村里的文化人。多年來,他通過查閱史料、研究墓志,加上與外地張姓的交流,終于理出了一些頭緒。
原來,城村張姓祖籍陜西大荔,元末為避兵亂東遷河南,在洛寧(1913年前名為永寧)大明村、德里村及城村定居,迄今已有600余年。大約到了18世紀初,城村的張淳憑借高超的醫術,掙下不少家業,張家開始興盛。到他的兒子張九思時,更是“田過千頃,耕戶千余,年租萬石”,在清乾隆年間就號稱豫西首富。
“張家田多,當年掛過‘千頃牌’,不僅田多,生意也做得很大。相傳張九思從永寧去京城,‘路行千里不住二家店’,只住自己開的店。”張清杰說。
成了豫西首富的張家,對子弟教育和仕途經濟也很熱衷。張淳被誥授奉直大夫,張九思被誥授中憲大夫,徹底摘下了“土財主”的帽子。
張九思有兩個兒子,長子張師禹,次子張師周。張師周曾任鹽運使,并被封為朝議大夫。他的七個兒子中,長子張風泉生于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被誥授奉政大夫、候選同知,人稱張道臺。
今天人們提起張道臺,都說他是捐錢買的官,所謂的豫西首富也有水分,是洛寧首富還差不多。但不管怎樣,在那100多年里,城村張家人財兩旺,顯貴富有,連張師禹、張師周、張風泉等人的妻妾,也被誥封為四品恭人。而洛陽翰林林東郊、嵩邑進士王三益、永寧知縣董世禧等,都為張家的人寫過墓志,可見與張家交情頗深。
清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張家開始擴建宅院。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公元1874年)才基本建成,有宅院40余座,房屋近千間。為保家宅平安,張風泉還特意修筑了寨墻。
老屋與老人
今生
殘碑斷碣,散落如城之村
上周四中午,我們來到城村時,大雨剛住。37歲的張京會帶我們去看張氏舊宅,沒走多遠,一排坐北朝南的高大瓦房映入眼簾,這就是風格獨特的四連院了。
所謂四連院,顧名思義,就是四宅貫通,連為一體。我們走上青石臺階,步入其中一座宅院,只見四合院里的房屋已顯破敗,門樓木雕和影壁磚雕都已殘缺,但仍能住人,與左右宅院相通的小門在前屋檐下,不過已被磚堵上了。
“以前下雨天,幾座宅院里的人通過小門走動,根本不會濕鞋。”張京會笑著說。他對村里舊宅的情況十分了解,帶著我們時而走正門,時而穿角門,看了中間一排五連院,又進了幾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宅院。最后我們進了李老太太家,主要是為了看她的頂子床。
71歲的李老太太正在灶下生火,她說這床是她結婚時買的,看看可以,不能拍照。“她是怕被人偷走。以前村里的頂子床有好幾張,現在越來越少了。曾有一張放在王令朝家,因他家沒人,后來被盜了。”張京會說。
這是一張精雕細琢的頂子床,即使鋪著最普通的被褥,也難掩其精美。我們正在驚嘆,張京會和張清杰卻說起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各家門口的石獅子,都被砸掉、被賣掉了,F在還有人來買木雕、磚雕,這些東西賣掉太可惜,我們想攔有時也攔不住。”
據張清杰介紹,現在城村還有33座舊宅院,其中20多座保存完整。這些宅院多按《周易》“陽宅三要”設計,大門出東南,后角門出西北,俗稱“坎宅”。“在我小時候,村邊有護城河,周圍有寨墻,上面可并排跑三輛馬車。正寨門在西邊,一關,誰也進不來。”他說。
這是一個如城之村,“城村”之名便由此而來。如今,寨墻只剩殘垣,斷碣隨處可見,它們與村邊的雙龍橋一樣飽經風霜,是對張家這一昔日豪門的最好見證。(記者 張廣英特約記者 趙笑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