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千年輝煌 七朝帝都——解讀偃師歷史

2015/3/25 16:21:45 點擊數: 【字體:

 

千年輝煌  七朝帝都——解讀偃師歷史


    偃師的歷史就是一本書。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偃師有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因為在偃師這塊土地上,曾經有七個王朝建都,有數十位帝王、有不計其數的英雄豪杰、名人巨子,在這里演繹了叱咤風云的時代篇章,成就了流芳百世的不朽功業。而我們首陽山鎮的所在地,就是昔日的漢魏洛陽故城舊址,偃師的七個王朝,除夏、商外,有五個就在我們腳下。因此,作為一個偃師人,特別是作為一個首陽山人,生長生活在帝王之都,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我們應該走進偃師歷史這本書,讀懂偃師歷史這本書,不辜負腳下這片土地。下面,我就怎樣讀懂偃師歷史這本書,說一些芻蕘之見。

    一、首先要讀懂偃師的古都史

    在偃師古老的歷史上,曾經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王朝建都,這是偃師的驕傲,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偃師人,作為關心偃師的友人,首先應該搞清楚的是,這七個王朝是怎樣在偃師建都的,都城在哪里,各個王朝都經歷了哪些帝王統治,發生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他們是怎樣興起的,又是怎樣滅亡的,等等。惟有如此,才可能體悟偃師歷史的厚重和價值。

    我們不妨以時間順序,看看這七個王朝的春秋史實。

    關于夏。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三皇五帝”有多種說法,比較通行的一種認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皇五帝”的歷史約千年左右,還屬游牧部落時期。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約公元前20世記至16世紀。夏朝的第一位國王就是大名鼎鼎的禹,禹始都陽城,后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距偃師不遠。禹傳位其子啟,啟傳位其子太康,太康建都于斟鄩,斟鄩就在今天的偃師二里頭村一帶。古本《竹書紀年》載:“太康居斟鄩。”《史記•夏本紀》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據現代考古研究,登封的陽城遺址、禹州的陽翟遺址,還只是部落性質的遺址,惟有偃師的二里頭斟鄩遺址,規;趾,建筑完備,布局合理,已完全具有了國都的形態,因此被史學界稱為“華夏第一王都”。自太康至桀,歷15王,470年。桀因荒淫無道而亡國。

    關于商。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約公元前16世紀至11世紀。自第一位國王成湯起,共有10位商王都于西亳(即偃師商城遺址),至11位商王中丁遷隞(今鄭州商城)。到商朝中后期,第19位商王盤庚又把國都遷回偃師商城,“從先王居”,歷9王,至27位商王武丁時又遷都安陽殷墟。如此算來,共有19位商王都偃師商城200年左右。

    關于東周。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約公元前3至11世紀,享國790年。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國都為鎬(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因其在洛陽之西,故史家稱其為西周;東周國都為洛陽,因其在鎬京之東,故史家稱其為東周。周朝初年,周公姬旦遵武王遺愿營建洛邑時,建了“上都”和“下都”兩處宮殿區,“上都”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下都”在今偃師市首陽山鎮一帶。公元前771年,西周第13位王周平王為避犬戎之亂,把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居“上都”;又傳13王至周敬王時,其弟王子朝篡逆叛亂,攻入王城,敬王不得已遷至“下都”,并由晉國出面組織各諸侯國貢獻人、財、物整修擴建“下都”,稱為成周城。自周敬王至周赧王(發生債臺高筑的故事),共有12位周王都于偃師成周城,共260多年。這段史實表明,洛陽和偃師都曾是東周的國都。

    關于東漢。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后,最初的設想是要在偃師成周城基礎上建都的!妒酚•高祖本紀》載:“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在這里,曾發生過“劉邦南宮論三杰”、“雍齒封侯”、“田橫寧死不受辱”等著名故事。幾個月后,劉敬、張良說服劉邦“入都關中”,把西漢國都建在了長安。由于劉邦都偃師成周城時間很短,所以歷來的史家都不怎么提及,但我們不能忽略。西漢滅亡后,東漢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劉秀于公元25年平定天下,定都于偃師成周城,并對原址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史稱漢魏洛陽故城(東漢之后,曹魏政權亦都于斯,故有此謂)。自劉秀至漢獻帝劉協,東漢共有12位皇帝都漢魏洛陽故城,計196年。

    關于曹魏。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稱帝,繼續以東漢都城為都。自魏文帝曹丕至魏元帝曹奐,共5帝,都漢魏洛陽故城45年。

    關于西晉。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曹魏稱帝,繼續以漢魏洛陽故城為都。自晉武帝司馬炎至晉懷帝司馬熾,共3帝,都漢魏洛陽故城52年。

    值得一提的是,西晉末年,皇室宗親爭權奪利,爆發了歷時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北方5個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氐乘勢崛起,侵掠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晉懷帝永嘉四年,匈奴貴族劉聰集團攻陷洛陽,燒殺搶掠,生靈涂炭,史稱“永嘉之亂”;漢魏洛陽故城的上百萬居民為避戰亂,倉皇向東南一帶遷徙,史稱“衣冠南渡”。因此,現代史學家公認偃師是客家人南遷的始發地。

    關于北魏。西晉滅亡后,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南朝由晉室宗親司馬睿所建,定都建康(今南京市),是為東晉;北方則陷入了長達百余年之久的五胡混戰的血雨腥風之中,最終由鮮卑貴族集團拓跋氏掃滅群雄,統一北方,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國號為“魏”。公元493年,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入主中原后改為漢姓元氏,因此又名元宏)將都城遷至洛陽(漢魏洛陽故城舊址)。此時,昔日風光無限的漢魏洛陽故城已荒廢176年之久。孝文帝遷都洛陽,使這塊土地重現了帝都輝煌,當時佛教盛行,龍門石窟、永寧寺等文化遺存,都是這時候建造的。傳8帝凡40年,至孝武帝元脩時,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西魏都長安,東魏都鄴城,偃師從此失去了國都地位。

    偃師的古都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部帝王興衰史。屈指算來,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七個王朝,共有70多位帝王都居偃師千余年。他們的興衰沉浮,固然有諸多原因,但萬變不離其宗,終其一點,就是人心向背。孟子一席話道破千年奧秘:“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二、很必要讀懂偃師的建制史

    這一問題有兩個要點應該搞清楚。

    第一個要點是“偃師”名稱的由來。關于這一點,有三種說法。其一是“遂名”說!妒酚•周本紀》載:“(武王伐紂回師途中)營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縱馬于華山之陽,牧牛于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至唐朝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當朝宰相杜佑在他編著的《通典》中說:“偃師,武王伐紂,回師息戎,遂名偃師焉。”杜佑這一釋義,顯然是承襲了《史記》的記載。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當朝宰相李吉甫在他編著的《元和郡縣圖志》中,進一步重復完善了杜佑的說法:“偃師縣,武王伐紂,于此筑城,息偃戎師,因以名焉。”杜、李之說見諸于官方典籍,是稱著于史的權威說法,因此受到歷代學者的尊重和采納,以至于今,“遂名”說通用于世。

    其二是“利簋(gui古代食器)”說。武王伐紂回師途中,在偃師舉行慶功大會賞賜有功將士。有一個叫“利”的將軍,把被賞賜的青銅器鑄造了一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紀念品,叫利簋。簋上的銘文記載了戰勝紂王是公元前1046年農歷二月初四日,在偃師舉行慶功大會是二月十一日。這件利簋近代在陜西出土,簋上的“偃師”二字,證明“偃師”作為地名,那時已經存在。此說的合理性,還有待史家進一步考證。

    其三是人名說!读凶印防铮v了一個“偃師造人”的故事:

    第二個要點是偃師作為縣級建制的沿革變遷。根據《偃師史料選注》所引用的史料以及其他學者的研究,偃師作為縣級建制大致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是東周時期。《史記•周本紀》載:“(周赧王五十九年卒)。后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集解》:徐廣曰:‘周比亡之時凡七縣:河南、洛陽、谷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徐廣是晉朝人,他的注釋說明,晉人認為在東周末年已有“偃師縣”。雖然當時東周管轄的范圍已很狹小,“偃師縣”不過一城而已,但畢竟是一個縣。

    第二階段是秦、漢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縣,應該是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之后,這時的偃師縣,才是大一統國家的一級行政組織。秦享國短暫,史料短缺,而兩漢史書均有記載!逗鬂h書•地理志》“河南郡”中有“偃師”條目,班固注:“尸鄉,殷湯所都。”《后漢書•郡國志》“河南尹”中有“偃師”條目,并注釋:“帝嚳所都,是為西亳。”

    第三階段是曹魏、西晉、北魏時期。偃師作為京畿之地,多次省入(并入)洛陽、緱氏,廢置不一。

    第四階段是隋朝以來。隋時,因偃師已失去國都地位,遂恢復縣級建制;至唐朝,因武則天長子李弘葬于緱氏,使緱氏縣政治地位提高,與偃師縣互有省入;宋朝時省緱氏縣入偃師縣;元、明、清時期,偃師作為縣級建制沒有變化,沿襲至今。

    這兩個要點,就像一個人的面貌、履歷一樣,要了解偃師,則不可或缺。

    三、還應該讀懂偃師的名人史

    偃師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福地。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這里涌現了許多彪炳史冊的名人巨子,他們或誕生于斯,或建功于斯,都給后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如玄奘、蘇秦、呂蒙正、郤正、徐有功、武億、畢構等,每人都是一首詩,一支歌。要讀懂偃師歷史,就不能不對他們有相當的了解,他們身上所折射的高風亮節和智慧光芒,他們踐行的人生軌跡,足以垂范后世,警示今人。

特別是唐代名人玄奘,更應該讀一讀,讀懂他。這是由于兩個原因:其一,玄奘大名,婦孺皆知。2004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將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屈原、玄奘確定為第一批對外宣傳的我國歷史文化名人,可見其歷史地位。了解偃師而不知玄奘為何許人,是膚淺的,可笑的。其二,受歷史小說《西游記》中唐僧形象的影響,許多人認為玄奘是“愚僧”,恨他而不愛他。今天,我們有責任還玄奘以真實的歷史面目,讓世人通過了解玄奘而了解偃師。

    玄奘是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人。隋朝開皇二十年(600年)生,12歲剃度為僧,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8歲時,走上了“西行取經”之路?v觀玄奘一生功業,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取經往返17年,歷盡千難萬險,在沙漠、雪山、風暴、饑餓、囚禁乃至死亡面前,“寧可西行而死,決不東歸而生”,游歷了138個國家、城邦、地區,對那里的歷史、地理、民俗、物產、宗教等有很多了解。后經其口述、弟子筆錄而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的傳世之作。二是求知若渴,對佛學論著探微窮奧,融會貫通,終于成為內外學兼修,大小乘皆通的頂尖學者,佛學的集大成者,以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揚名五印度。三是從印度帶回大量佛教經典,計有: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底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密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論13部,凡520夾,657部,用20匹馬馱回。四是回國至逝世的19年間,共譯出佛教經、律、論75部,1335卷,占隋唐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比中國佛教史上其他三大譯經師所譯經論的總和還多。正是由于這些不朽功業,玄奘65歲逝世后,唐高宗李治仰天長嘆:“朕失國寶也!”并淚語群臣:“朕國內失法師一人,可謂釋眾梁摧也。”

    魯迅先生稱贊玄奘是“中國的脊梁”,梁啟超先生認為玄奘是“中國佛教第一人”,季羨林先生說“玄奘的佛經翻譯在中國翻譯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才是真正的玄奘,真正的偃師驕傲。讀偃師,當然應見賢思齊,走近他,讀懂他。除了玄奘以外,我們再介紹幾個偃師的歷史名人。

    呂蒙正:三居相位立身正

    呂蒙正,偃師佃莊鎮相公莊人,北宋時曾三次拜相。

    呂蒙正出身苦寒。母子住于破窯,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然而呂蒙正自幼立志報國,附讀于村塾,劃地識字,一絲不茍;年長后游學龍門,鑿山為洞,棲身9年。31歲考中狀元。

    呂蒙正37歲任副宰相,之后三任宰相。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以國事為重,敢于犯顏直諫,力陳朝廷得失,修明政事,成為國之干城。

    呂蒙正清正自律。有個人為邀寵升官,送給他一面古鏡,說能照200里,他說:“我面孔不過碟子大,哪里用照200里呢?”拒而不收。宋制,宰相之子授五品官,而呂蒙正懇請朝廷自己退休后才能授給其子官職,并且只能是九品官。自此成為定例。

    呂蒙正有識人之明,薦才之量;实巯蛩髟兇筚t之人,他不推薦9個兒子,卻推薦了侄兒呂夷簡。呂夷簡后來果然做了宰相。(334字)

    徐有功:秉公執法不惜死

    徐有功,初唐時偃師人。

    徐有功長期任司法官,“為政寬仁,不行杖罰”,量刑慎之又慎,從不隨意動用刑罰。老百姓為其恩德所感動,相約道:“誰若犯了徐大人的杖刑,大家一定要斥責并處罰他。”

    武則天稱帝后,為鎮壓政敵,信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他們羅織罪名,構陷無辜,一時冤獄四起,朝野震恐,人人自危,無敢言者。徐有功時任司刑丞,持平守正,秉公執法,尊重事實,犯顏直諫,前后救活數百家。為此,他曾三次被誣判死刑,幸得武則天慧眼識人,才得善終。

    毛澤東多次讀《唐史•徐有功傳》,并在書眉上寫了批語:“命系庖廚,何足惜哉!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把徐有功與岳飛等忠良之士相提并論,贊賞其追求真理、不懼死亡的無畏精神。(343字)

    黃守才:造福桑梓治水患

    黃守才,偃師岳灘鎮王莊村人,生于明朝末年。

    黃守才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做船工的舅父謀生,一面習練水性,一面讀書學習。15歲往登封嵩山書院拜師修道,潛心研究《禹貢》,終成學識淵博、譽滿桑梓的治水大師。

    王莊村位于伊水之濱,因伊、洛二水連年泛濫,村舍漂沒,莊稼被淹,百姓流離,衣食無著。黃守才指導鄉民謀劃治河事務,通河道,修堤防,終于降服水患,使鄉鄰安居樂業。朝廷聞知后,多次任用他治理開封、山東、洛陽等地水患,屢建奇功。

    黃守才身正氣清,頗能服眾,屬下樂為其用。所以每治一水,必能萬眾一心,克期為捷。

    黃守才謝世后,清帝累贈封號為王,御賜匾額。欽命他“上管三門七井,下理九江八河”。因此,數百年來人們尊稱黃守才為“黃大王”,并在他的家鄉王莊村修建了“黃大王廟”,世代祭祀不斷。(342字)

    藺完植:廉介君子美名傳

    藺完植,偃師藺窯村人,明代廉吏。

    藺完植生于農家,經10年寒窗苦讀,于萬歷丁未年(1607)進士及第,歷任山西屯留、陜西韓城、天津武清等縣知縣、戶部郎中、南京都察院經歷等職,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藺完植初任武清知縣時,宦官邢洪把持縣政,百姓除了交納正常賦稅外,還要額外負擔“圣母香火銀”、“牧馬名色銀”,苦不堪言。藺完植將這些苛捐雜稅全部免除,并將邢洪予以拘捕,責以杖刑。結果得罪了權貴,被貶離武清。

    藺完植任戶部郎中時,精心籌劃,細心審核,裁減雜項開支,為朝廷節約開支8萬多銀兩,緩解了邊防軍務急需。

    藺完植告老還鄉后,在先祖遺留的土窯內住了10余年。粗茶淡飯,樂善好施,人們稱他為官清如水的“廉介君子”。他64歲病逝于土窯內,數村百姓含淚為他送葬,并立碑紀念。(335字)。

    祖逖:聞雞起舞志高遠

    2010年4月18日,《成語典故•聞雞起舞》特種郵票首發式在偃師舉行。這是因為聞雞起舞的主人公祖逖與偃師有著不解之緣。

    祖逖,晉朝范陽人。年長后與好友劉琨入京師求官,任司州主簿(官署在今偃師首陽山鎮一帶)。二人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祖逖蹬醒劉琨曰:“此非惡聲也。”遂起床舞劍習武。聞雞起舞的成語即由此而來,形容立志報國、刻苦磨礪的進取精神。

    西晉滅亡后,祖逖南渡歸屬東晉政權,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志在恢復中原,雖勢單力薄,仍率領宗族親友及千余將士渡江北伐,中流(江心)擊楫(船槳)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以示有去無回之決心。辭色壯烈,眾皆慨嘆。

    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名句,即借用祖逖“中流擊楫”之典。(337字)

    我想,如果能從這三個方面去了解偃師歷史,將會使我們對偃師的認識有一個新的升華。圣人云:“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宣傳推介偃師,首先要對偃師的歷史如數家珍,假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則將貽笑于大方。因此,我建議同仁們,尤其是有志于偃師歷史研究的朋友,做一個“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賢者。

    歷史正在漸行漸遠,它賜予后人的一切,不但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會因為我們的親近而永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政府網(2013-07-02)
0
下一條:帝嚳都亳上一條:首陽山上說夷齊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