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廟
登封是三教匯聚之地,中岳廟便是道家的代表了.相對于少林寺的昌盛,嵩陽書院的文脈,作為三者中面積最大的一處景觀,門庭冷落的中岳廟恰如其分地向世人展示了其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其實作為華夏大地上最古老最正宗的本土學派和宗教之一,道家也曾有過極度的輝煌.遠從河圖洛書,以及軒轅黃帝問道于廣成子開始,一直到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以后,道家都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扮演著其獨一無二的角色.尤其是三千年前傳說中武王伐紂時的那場人神混戰,更是達到了其人才輩出事業興盛的輝煌巔峰.以至于事后論功行賞時,連當時的總設計師子牙同志自己都沒能占得一席之地.據說今天中岳廟的廟主文聘先生也是因那時的赫赫戰功從而謀得了現在這個職位.只是從那時起,似乎眾多的道家人物便早早地都躺在了功勞簿上,千百年來不見有絲毫新的業績.即便是后來諸多傳說中的三教并進,釋道爭鋒的事跡,也大多都以道家的失敗而告終.傳說中中岳廟最早供奉的只是文聘一人,而今終于也將夫人一并接進了大殿,這也許可算是千年來最大的革新和成就了吧.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是儒家的代表,更是禮教的發祥地.中華幾千年的禮教傳統,終于在此被發揚光大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魯迅先生曾說看見禮教書籍中間寫滿了吃人的字眼,但在今天的嵩陽書院里是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吃人的痕跡的,你能看到的都是些諸如"勸學","正己","治世"等等的語錄,或許這也是后世學者為尊者諱,有意識地做了刪節改寫了吧.寺內那株據稱有4500年歷史的大樹,其生命直可遠溯到五帝時期,如今尚有新芽,不知可否算得上是華夏第一樹.而自古便倍受推崇的儒家學說,不也正如一棵植根于華夏沃土的大樹,歷久而仍未衰嗎?
古墓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展示的不同時期人們的最終的歸屬.如果說千唐誌齋中那一塊塊墓誌石刻還讓人覺得抽象和單薄的話,那這里展示的便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終的空間了.依據原始狀況進行模擬復原的眾多墓室集中體現了漢唐以來歷朝歷代的喪葬習俗和禮制,而墓室中眾多的精美的壁畫和殉葬品也代表了當時燦爛的藝術成就和高超的工藝水平.不過對曾在其中的那些人來說,這一切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了.因為無論當時的貴賤美丑,現在都只是占據著博物館中的一個展位而已.就連旁邊的景陵如今也已只剩下了一個空空的地宮,只能讓盛夏前來的游客少許能感覺到一絲來自地底的涼意而已了.
小浪底
古有"黃河清,圣人出"的傳言.初到小浪底還以為黃河真的已經變得清澈無比,后來才知道所看到的清澈的一段原本是是黃河故道現在早已成為了用來蓄水的水庫了.攔河而筑的小浪底大壩的壯觀自不待言,用來發電的水力發電機組卻被藏在了深深的大山之中無法一睹風采.好在運氣還算不壞的我們終于看到了大壩開閘放水排沙的壯美景觀,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龍馬負圖寺
若論起龍馬負圖的典故歷史,那已然是很久遠的了,但它目前的建筑卻基本上是后來重建的.河圖洛書,是傳說中的中華文化之源,到龍馬負圖寺來,也是因為懷著這一種尋根溯源的虔誠和感恩而來的吧.正殿供奉著的伏羲,炎帝和黃帝,那都是我們華夏始祖.而兩側長廳石刻的周易全書,至今仍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典籍瑰寶.只是,當初負河圖而出的龍馬,至今已不知到了何處.相比于后世因馱佛經東來而倍受推崇的那匹白馬,龍馬大概也會倍感不平的了吧.
光武帝陵
光武帝陵當地人又叫作劉秀墳.于蒼松翠柏間掩映著的一堆荒冢,這便是近兩千年來光武帝的唯一棲息之所了.光武帝陵園中的古柏很有特點,據說是因為當年的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后來都化作了參天大樹守護在了帝陵周圍.以至于今天光武帝陵中不多的一些景致也全部都集中在了樹上,反倒是這座墓園的主人,卻靜靜地躺在那堆荒冢之中,漸漸地被游人冷落遺忘了.
千唐誌齋
千唐誌齋大概算得上是此次洛陽游的最冷清最蕭條的景點了,下午兩點多鐘到門口時甚至發現連工作人員都還在關門午休.諾大的一座庭院基本上看不到人影,路邊的雜草檐間的蛛網說明這樣的狀況也已遠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作為一處專門收藏墓誌銘的景觀這也很容易理解:一般人誰會有那么大興趣去關心那些與己無關的冰冷的石刻碑帖呢?更何況它離洛陽又是那么的遠!不過其間收藏的墓誌多達千余件,以唐代為主也間雜有少量其他朝代的,嵌滿了好幾個房間和庭院的墻壁.細細看去,每一件墓誌都描述著一個曾經是活生生的生命,盡管墓誌本身有繁有簡,有長有短.銘碑本身有大有小,有精致有粗糙.那些生命生前也有富有貧,有貴有賤.甚至還有很多不知其姓名來歷,只用一句"不知其何許人也"就輕輕帶過了的.但今天,他們終于被匯集在了一起,不分地位也不分年代,沒有歧視也沒有差別,平等地共同擁有這一方小小的空間.對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來說,或許這也是個無奈的別無選擇的卻仍可以接受的結局了吧.
金谷園
每當讀起杜牧"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的題金谷園詩句,眼前便會浮現出一幅小樓夕照落紅如雨的凄美畫面.也久聞金谷春晴是著名的洛陽八景之一.雖然現在已不是春天,但還是滿懷希望地去尋覓了一番.從地圖上看金谷園應該離火車站不遠,但問了很多當地人都說不知道,也有人說如今的金谷園已經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地名,昔日那座曾是石崇舊宅,綠珠故居的園林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雖然還是不能相信昔日的洛陽八景之一今天只是徒有虛名,但因時間關系終于還是放棄了原有打算沒有再深究下去.只能徒嘆"流水無情草自春"了.后來在一本野史小說中無意中看到綠珠仙去后曾賦詩一首,中有"紅殘鈿碎花樓下,金谷千年更不春"之句,在慨嘆人去樓空之余,也不由佩服起綠珠千年前的先見之明和準確預言了.
函谷關
從千唐誌齋回洛陽的路上曾想讓司機對照著地圖按圖索驥,去尋找地圖上標明的漢函谷關遺址,領略一下當年秦漢雄關的險峻和巍峨.但終于也沒能如愿.問路時當地人的話太難懂,而司機大概想著早回洛陽所以也只是敷衍而不肯出力尋路.后來便胡亂指著一處斷壁殘垣說那便是函谷關遺址了.雖然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這便是使那六國聯軍逡巡而不敢進最終聞風而散的秦時邊關,但終于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只能放棄了.
天子駕六
天子駕六車馬坑位于市區王城廣場的地下,那應該是座東周時期的車馬殉葬坑.當時只有天子才可以乘坐的六匹馬拉的車,其地位大概會相當于現在只有領導人才能乘坐的空軍一號了吧?而其他如諸侯可以乘坐的四匹馬拉的車,以及士大夫可以乘坐的兩匹馬拉的車.除了馬匹的多少以外,其他似乎就沒什么太大的區別了.聯想到現在各種各樣的依級別而配備的大小不等豪華不等貴賤不等的轎車,你不能不感嘆上古時人的樸素與單純.而這里面的馬匹,無論當時只是士兵的坐騎,還是士大夫諸侯的車力,甚或是天子的御駕.無論當初如何馬隨主貴,如今皆已是空留白骨一堆,徒使后人嗟呀的了.
王城公園
王城公園中種植了大片的牡丹,但因為季節不對,所以也只能試圖通過不同的葉片去勉強分辨不同的牡丹品種了.但那條長長的鑲滿歷朝牡丹詩詞碑刻的長廊還是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徘徊在長廊中,吟誦著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風格的牡丹詩詞,似乎也能有一種繁花似錦口齒噙香的感覺.這也算是對錯過牡丹花季的人們的一種體貼和補償吧.
后記
又拖拖拉拉寫了一長串,回過頭來一看覺得有些地方象是在故意挑刺.或許走馬觀花般地游洛陽就好象是拿著放大鏡看一塊古玉,初入眼簾的反而會是那些瑕疵吧.但不管怎么說這總是有違初衷的,所以又作了些刪節.希望以后還能有機會重游洛陽,也衷心的希望洛陽這座古都能夠憑籍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擺脫舊有的負擔和束縛,克服現有的種種缺點,在新時代重獲新生,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