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皋山位于伊川、嵩縣、汝陽三縣交界處,古代又名鳴皋山,是一座獨一無二的歷史名山。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九皋山從《詩經》中款款走出,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令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詩仙李白到此之后,更是生出了“欲臥鳴皋絕世塵”的感嘆。
一、鶴鳴九皋出名山
九皋山不難找。你從洛陽市區向南過龍門,再沿洛欒快速通道南行約50公里,可見伊河東岸有高高聳立的大山,那就是九皋山了。它位于伊川、嵩縣、汝陽三縣交界處,主峰海拔930多米,今屬嵩縣九店鄉。
如今在地圖上看,九皋山與鳴皋山是兩座不同的山。但在古代,九皋山又名鳴皋山,其得名都與《詩經》有關。如果你到了九皋山主峰之巔,會發現這里有一座道觀——祖師廟,因觀前曾樹有石碑“鶴鳴寶觀”,又稱鶴鳴觀。
可以說,“鶴鳴”二字是九皋山的標簽,而究其來源,仍離不開那篇著名的《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
其下維萚(tuò)。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
其下維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皋有沼澤之意,九皋即指沼澤湖泊多。詩歌以比、興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圖畫:古代這里有成群的鶴棲息,其鳴叫聲天上也可以聽到。事實上,這是一首“招隱詩”,目的是勸告統治者任用在野的賢者。不過,自此之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就成為九皋山的廣告語了。
鶴鳴觀的歷史相當悠久,不知初建于何時,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996年,還保留著清代建筑的風貌。據當地人說,唐貞觀年間,大將尉遲恭來到這里,曾捐資重修祖師廟。另據山上石碑記載,明代嘉靖及清代康熙年間,都曾對該觀進行重修。
二、“鶴鳴寶觀”與詩仙
九皋山距洛陽不遠,山勢雄偉,峰巒疊翠,美不勝收。加上它有《詩經》來“推介”,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為其留下不少詩篇。
如唐代時,詩歌最盛,李德裕、白居易、錢起、李頎、皇甫冉等都曾到這里吟詩作賦。宋代,有邵雍的“安得九皋禽,清唳一灑然”;明代,有李化龍的“東風吹動游山城,春盡看山眼更明”;到了清代,詩人陳相如更為九皋山賦詩百首,匯成《九皋山詩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與九皋山也結緣很深。何以見得?有詩為證。他曾登上九皋山,感受這里“青松來風吹古道,綠蘿飛花覆煙草。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煙去”的優美意境,并感慨“才雄草圣凌古人,欲臥鳴皋絕世塵”,想留在這里不走了!
李白有多首詠九皋山的詩,其中不僅有寫友情的《鳴皋歌送岑征君》《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也有寫鶴的《鶴鳴九皋》《霜隼下晴皋》,等于為九皋山又做了極好的廣告。
也許因為李白是詩仙,名氣太大,人們不自覺地便將他當成了九皋山的形象代言人,以至于認為“鶴鳴寶觀”四個字也是他題的。這可是九皋山的“鎮山之寶”,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遭破壞,后被鄭重地保存起來。
前段時間,我來到九皋山上,在一間屋子里見到了這塊石碑。用濕布擦過后,上面的“鶴鳴寶觀”四個字清晰可見,但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信息。山上的村民稱是李白手書,但也有人認為是當年尉遲恭重修祖師廟時所題。“鶴鳴寶觀”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是不是李白手書,看來一時還不好判斷。
三、鶴鳴無覓斷碣間
如今想在山上聽鶴鳴,恐怕也不容易實現了。
九皋山北陡南緩,山頂平坦開闊,如果不想費勁,可以開車沿修好的公路上山,只是攀爬的樂趣就沒有了。
我去采訪時,本想從伊川縣酒后鄉的梁圪垱村爬到山頂,但向村民問路時,都說路不好走,怕時間不夠。我只好放棄爬山的想法,但又不想繞遠,也沒走從嵩縣田湖鎮上山的公路,而是驅車直接進山。這條進山的路經過嵩縣九店鄉九皋村的公樹坪、寺上等自然村,很多地方僅容一車通過,崎嶇難行,等我到達山頂時,已是中午時分了。
60歲的金梯是附近的村民,他把手里拎的一袋掛面送到廚房,便開始帶我看殘碑、石房、鶴鳴觀,還有那些參天古樹。“現在山上最老的建筑,應該就是這小小的石房了,不知是什么時候建的,從我記事起就是這樣。”石房也是古廟,周圍有一些殘碑,字跡已不清晰,多是重修廟宇時的功德碑。
“‘八百里伏牛山,九皋山上頂起天’,這山是很有名氣的。”50歲的杜蓮榮說,“我是寺上自然村的,在山上20年了。”
50歲的田海河也是附近的村民,他說,天晴的時候,在山上能看很遠,山下的陸渾水庫,還有嵩縣縣城,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山上還有72洞,每洞都有傳說。如‘老君洞’相傳為李耳隱居處,‘銀洞’相傳為劉秀避王莽處。”田海河對九皋山的典故了如指掌,對山上的碑碣也有過研究。他帶我來到一通相對比較完整的石碑前,說:“山上的碑大多是功德碑,不如這通碑有價值。”
確實,在這通碑上,有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玉皇廟的碑記,寫明了九皋山的范圍“東至關家峽,西至白龍溝,南至百澗溝,北至山頂”,碑文由河南府嵩縣儒學教諭黃梅撰寫。
田海河說,關家峽即關廟凹,當年有寺院,離這里不遠。
當天下午,我準備下山時,香客們大都已散了。杜蓮榮坐在那里拾掇藥材,金梯、田海河則在旁邊比畫著什么。我走近看,原來他們在尋找黑龍池的位置。
據史書記載,北宋理學家程明道(即程顥)先生曾云:“九皋山巔有三池,相距各數武(注:古代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水分紫、白、黑三色,冬夏不涸。”黃龍池、白龍池的位置早已被確定,如果找到黑龍池,九皋山的“三池”景觀就可恢復了。(記者 張廣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