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人性論研究中,如何把握好道家人性論本身的內在邏輯,對于理順道家人性論中諸概念及思想主題之間的關系,進而恰當地運用材料、論證觀點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那么,什么是道家人性論的內在邏輯呢?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支配著萬物朝相反的方向運動,這一運動軌跡體現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作為萬物之一,也有一個“逝、遠、反”的過程。就生命本身而言,即人的成長、衰老、死亡;就人性而言,即人性的異化、復歸。在討論“逝、遠、反”之前,必先弄清楚人性之“始”、人之“始”,即人性的來源、人的來源。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在老子乃至道家哲學中,道的基本意涵體現為天地萬物的總規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則、道理、方法等,其根本性質是清靜無欲。道作為一種規律或原則并不能直接“生”萬物,它還需要與某種物質相互配合產生萬物,即“物形之”。后來大部分道家學者把“物”解釋為“氣”,主張道支配氣循環運動生成萬物。道是清靜無欲的,未生成人之前的氣也是純粹精微的,因此,在道與氣配合生成人的過程中,道、氣賦人以先天之善。并且,道在賦人以善性之后,還將繼續對人性起著蓄養作用,這一蓄養作用是通過“德”來實現的,即老子所謂“道生之,德蓄之”。
盡管道賦人以善性并對此善性加以蓄養,然而,道總是推動著事物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于是,“反者,道之動”成為人性可能被異化的形上根源,而陰氣的興起也為人性可能被異化提供了形而上的說明。就形下層面而言,可以從社會與個體兩個方面探討人性異化的原因。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多欲多為的政治是人性異化的主要原因。在道家看來,統治者行仁施惠、尚賢等政策的推行,刺激了人們的好利之心,引起人們爭名奪利,從而導致了人性的異化。而世俗圣人所大力提倡的功利性仁義,進一步擾亂了人們清靜的本性。從個體的角度來說,好惡之情是人性異化的主要原因,而好惡之情根源于人的生存本能,它不僅異化了自身的本性,同時也敗壞了他人的本性。社會政治與個體是互相關聯的,政治影響每一個個人的人性,在君主專制國家里,作為國家的核心——君主又是一個個體,此一個體的好惡又將影響整個社會的人性。
面對人性的異化,道家主張“復歸”。“反者,道之動”及“物化”理論是人性可能復歸的形上根源。從個體角度來說,只有“無情”才能復性。“無情”并非指不要任何情感,而是指去除好名利、好生惡死等世俗情感。“無情”以復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齊物”以去世俗之情;“坐忘”以忘世俗之情;“心齋”以順應萬物之情。這三個層次呈現出逐步提升的人性境界:“齊物”以去世俗之情,心中仍然有物;而“坐忘”卻是物我皆忘;最高的境界在于“心齋”:內心完全清靜,不僅順應了自身的清靜本性,還順應了萬物的本性。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推行無為政治是促使整個人類社會本性復歸的主要方法。無為即清靜無欲,遵循規律辦事,順物而為。無為政治包括現實手段與理想措施兩個層面。從現實層面來說,道家認為,盡管提倡仁義、尚賢等政策對于促使人性的復歸存在諸多弊端,但面對現實,還是不得不使用這些治國之具。因此,道家對治國之具進行了改造,提出“至仁”“至禮”等觀點。并且指出,只有掌握了治國之道,才能更好地使用治國之具。然而,道家的政治追求遠不止于此,道家認為無為政治的理想措施是:統治者清靜無欲、不去干涉人們的生活,讓人們自由發展,從而社會中人們的本性也就自然純樸了。
綜上所述,“反者,道之動”是道家人性論的內在邏輯。就個體而言,人性經歷了一個“逝、遠、反”的過程:道賦予人以清靜的本性并對本性起著蓄養作用,人性可能被異化以及被異化了的人性可能走向復歸,人性復歸的可能取決于個體的修養。而在列子看來,此一“可能”過程是人性必然經歷的過程。《列子·天瑞》篇說:“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氣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則血氣飄溢,欲慮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雖未及嬰孩之全,方于少壯,間矣。其在死亡也,則之于息焉,反其極矣。”列子認為,人在兒童時期、即人性之“始”時,精神專一,身心和諧;隨著年齡的增長,欲望逐漸膨脹,人性也逐漸異化,即人性之“逝、遠”;隨著生命的衰老,人的欲望思慮慢慢減弱,人性逐漸復歸,即人性之“反”。
從整個社會來看,道家認為,從遠古以來,人性逐漸敗壞,呈現出一個“逝”“遠”的過程。《莊子·繕性》說,“古之人”心性“至一”,“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那么,整個社會的本性能夠復歸嗎?對此,道家并沒有給予直接的回答。但是,根據“反者,道之動”這一規律,可以進一步猜測,整個社會的人性將有可能走向復歸,當人類欲望日益膨脹、以致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時,人們有可能開始反省自身,減損自身的欲望,從而整個人類社會復歸于美好的天性。
美國哲學家斯蒂文森曾對中西人性論的共通形式做過如下歸納:(1)作為思想基礎、對于宇宙和人類在其中的地位的形而上的認識,也即世界本質的一般理論;(2)人性的基本理論,世界觀的不同,從而對人性的看法也各有不同;(3)人類弊病的癥結分析;(4)糾正弊病的理論指南。(《世界十大人性哲學》)以上關于道家人性論內在邏輯的討論正好印證了斯蒂文森的歸納。依據“反者,道之動”這一道家人性論的內在邏輯,道家人性論可以歸結為人性的來源、異化、復歸三大問題。而人性的來源即(1)(2),人性的異化即(3),人性的復歸即(4)。斯蒂文森認為:“只有由這幾個部分構成的理論,才能給予我們解決人類問題的希望。”(同上)放眼當今世界,人類在物質文明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破壞、人欲橫流等諸多問題,如何從人性的角度解釋這個善惡并存的世界?如何安頓人的內心?如何從人性的角度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我們深信,對道家人性論內在邏輯的探討將為我們如何更好地反思現實、促進現實中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原標題:道家人性論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