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婦女的描眉之風就已相當盛行了。《楚辭•大招》中說:“粉白黛黑施芳澤,長袂佛面善留客” ,其中所說的“黛”,就是指用黑色眉筆修飾過的眼眉。秦始皇令宮中婦女穿紅衣畫綠眉,故有“紅妝翠眉”之說。漢武帝則讓宮人悉畫八字眉,形同飛蛾,人稱“峨眉”、“黛蛾”。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遠山,臉際如芙蓉,時人多效仿,畫遠山眉。漢宣帝時京兆伊張敞,因給妻子畫眉,遭到非議,宣帝查問,張敞答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帝聽后未加責怪。東漢時,明德馬皇后是馬援之小女,“眉不施黛,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粟。”三國時期,曹操下令,婦女皆畫青黛眉。晉陶潛在《閑情賦》中云:“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間揚。”梁元帝《舊姬有怨詩》中也有“怨黛舒還斂”的句子。唐代以后,描眉之風有增無減。唐明皇曾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山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梭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云眉;十眉倒暈眉。為此,蘇軾有詩云:“成都畫手開十眉,橫云卻月爭新奇。”
隨著畫眉的盛行,社會上出現了諸如“黛嬌”、“黛斂”、“黛娥”、“粉黛”等新詞兒,成了美女的代稱。白居易就用“回眸一笑百眉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楊貴妃之美貌。而唐代成都名妓薛濤,也被人稱為掃眉(畫眉)才子。
古人對如何畫(描)眉也有精辟之論。清李漁《閑情偶寄》云:畫眉要“稍帶月形,略存山意,彎其上而不彎其下,細其外而不細其中,最忌憑空一抹和兩筆斜沖。”可見古人對描眉是作了細致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