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蘇軾《功甫帖》辨析成果公布:從法帖中雙鉤(2)

2014/1/2 10:22:43 點擊數: 【字體:

蘇軾《功甫帖》辨析成果公布:從法帖中雙鉤

  圖③《景蘇園帖》拓本(上右二)、《安素軒石刻》拓本(上右一)、《功甫帖》墨跡本(下右二)、《安素軒石刻》拓本與“墨跡本”疊影(下右一)

  ■ “墨跡本”中“蘇”字末筆收尾透露了鉤摹者對刻石特有手法的不解

  書家在自然書寫過程中,由于筆之新舊、大小、筆毫軟硬,用筆的輕重、緩急、起伏以及墨量等因素的瞬息變化,在紙絹上往往出現諸如飛白、枯筆、鋒毫聚散等豐富的筆情墨趣、節奏韻律。這對以刀代筆、把石當紙的刻工而言,恰恰是最大的難點,這也是衡量刻工水平高下的重要標準。事實上,也是需要重點指出的,“拓本”中有一處十分明顯的散毫處,即“蘇”字末筆收尾【圖③】,應該視為體現了母本墨跡的原貌的。具有豐富嫻熟經驗的刻工,往往有意識地虛化筆畫輪廓,以避免過于分明,通過控制下刀的力度、速度,以及刀線的疏密、虛實、粗細、輕重等變化,力圖接近原跡的筆墨形態。即使是一些較好的翻刻者,對于同行的這一手法,往往也是心領神會,比如翻刻自《安素軒石刻》的《景蘇園帖》,體現了盡量忠實于墨跡原作的刻帖準則。而“墨跡本”中則依廓填死,這一方面佐證了非據墨跡原作鉤摹的性質,也泄露了作偽者于刻石特征的理解膚淺。

  另外,“拓本”中“別”字右側立刀,右上輪廓邊緣顯得不太分明,狀若飛白、枯毫。這并非母本墨跡原貌,那么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刻工刻得不夠深,二是拓工拓包掩入所致。對于有書寫經驗的翻刻者,或可避免依樣畫葫蘆,如《景蘇園帖》。而“墨跡本”作偽者顯然注意到了此處較為明顯的斜角狀凹棱,仍然依樣摹寫,無形中放棄了筆畫應有的完整性與形態美,自然造成了令人費解的點畫形態。也顯示了作偽者于石刻拓本知識的片面理解。

  ■ “墨跡本”中“議”字長撇等泄露了作偽者摹寫時的參以己意與漫不經心

  從“墨跡本”看,該帖鉤摹者于書法用筆的理解比較有限,對于蘇氏書法的特性掌握更欠嫻熟,因此無法將“拓本”中筆畫里所蘊含的復雜筆意表現出來。如“拓本”中“奉議”之“奉”字捺筆,一波三折;“別”字立刀,凝勁渾融;“功”字彎勾,飽滿而有張力;“議”字長撇,上顧下盼,左呼右應;“軾”字勾挑,勢如彍弩。這些用筆特征,恰是蘇書受顏真卿影響的體現,這是蘇氏書法重要的性格特質。而“墨跡本”中“奉”字捺筆,起筆過直,且撇、捺間的筆形近乎三角,氣脈阻滯;“功”字彎勾,笨重呆滯;“議”字長撇,僵直枯梗,與下一筆的筆勢更近乎直角,局促逼仄。這暴露了作偽者摹寫時按照自己的書寫習慣,木已成舟,倘再修整,余地顯然不大;即便彌補,往往越描越亂,如“軾”字勾邊緣,形神俱失。取勢行筆缺乏貫通協同承應,正是“墨跡本”最大的軟肋所在,也遠離了坡仙書寫區區九字書札時應有的一氣呵成與氣脈貫通,蘇書特有的沉著痛快、凝重渾厚的筆性與氣質更無從談起。出現這些明顯病筆,將之按在蘇氏書法名下,實在難以令人置信。

  書法呈現筆墨與紙張的關系,石刻則附加了刀、石關系;刻工有高下;拓本之好壞,與其母本是否原作墨跡有關,而拓工、裝裱技術的高低亦與之相聯。總之,諸多不確定因素的疊加造成了石刻及其拓本自身的局限與特征,既難以達到自然書寫的渾然天成,又無法還原原跡的廬山真面目。比如《景蘇園帖》,雖然較忠實于《安素軒石刻》,但畢竟屬于翻刻,故又“下一等”,即石刻味更濃,離蘇字筆意又隔一層,尚無法與“下真一等”、從原作鉤摹的鮑刻頡頏。即便如此,與“墨跡本”相比,仍綽綽有余,且在保存原作的筆畫形態、用筆特征方面,比后者忠實可靠多了。至于“墨跡本”雖與《景蘇園帖》一樣鉤摹自鮑氏“拓本”,但加以摹寫過程中擅自發揮,摻入個人書寫習慣,且時而顯得漫不經心,其書離開蘇氏的書藝特質和水準,更居“下下一等”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此,可以初步判斷,以雙鉤輪廓為基礎的“墨跡本”,廓填時分別采用了鉤填、摹寫、雜以己意等多種手法,也就造成了與“拓本”間若即若離的令人費解之現象。需指出的是,即便相同的依樣畫葫蘆,“墨跡本”作偽者的“雙鉤廓填”技巧,與忠實于《詒晉齋摹古帖》的《劉錫敕》鉤摹本相較,差距十分明顯,用上引元人陳方“用墨不精,如小兒描朱耳”之評來形容,似乎也是頗為恰當的。

  (二) 《功甫帖》墨跡本

  鑒藏情況的辨析

  因《功甫帖》墨跡本鉤摹于晚清,故有關該跡的鑒藏、著錄等相關史實的破綻與矛盾之處甚多,概析如下:

  ■ 《功甫帖》墨跡本并非安岐舊藏

  蘇軾《功甫帖》原跡最早見于安岐《墨緣匯觀》,為安氏家藏十余件蘇書之一。乾隆間系江德量家藏,后入鮑漱芳奚囊,珍藏于安素軒之中。鮑氏上石刻帖《安素軒石刻》之際,將“安儀周家珍藏”印一并摹刻,表明原跡為安氏舊藏,《景蘇園帖》翻刻本也忠實客觀地反映了該跡的傳承與鑒藏史實。

  安岐之著錄一貫嚴謹詳細,對重要藏家如項元汴之鑒藏印,甚至明末藏家張孝思(現所見其最早活動時間為萬歷二十二年[1594],見張氏題徐賁《蜀山圖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清代曹溶(1613-1685)等收藏信息,都不會輕易略而不輯,而現所見安氏《墨緣匯觀》所著錄的安氏家藏《功甫帖》,不見項氏收藏訊息。

  “墨跡本”另頁中,鈐有“子京”、“項叔子”、“槜李項氏士家寶玩”三印,為明代書畫大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所用。按照項氏的收藏習慣,不可能不在“墨跡本”本幅鈐印。關于這三方印的謬誤及真偽考辨,單國霖先生另有專文討論。

  由此可見,今見另頁鈐有制造項元汴舊藏假象的“墨跡本”,與鮑氏家藏并據以刻帖的那件安岐舊藏毫無關系,這暴露了作偽者并不真正了解《功甫帖》原作的遞藏傳承歷史。而本幅出現鈐有“安儀周家珍藏”印之情形,與《劉錫敕》偽本中作偽者疏于翻檢古籍妄添安氏“無恙”印、制造安氏舊藏假象之性質幾無二致。鑒藏史實的抵牾,同樣是坊間分工作偽易犯的紕漏之一。

  ■ 《功甫帖》墨跡本中騎縫印的破綻

  鮑氏刻本照原跡刻上了尚剩的“世家”半印,其后的翻刻本《景蘇園帖》亦是如此,都忠實地保留了印跡在流傳過程中曾因多次改裱而裁切的原始特征,但在“墨跡本”中看到此印未見裁切痕跡,與右上端“某某圖籍”騎縫印不同,離原紙邊緣尚有距離。這個破綻透露了重要的信息:作偽者顯然并不明白原印應為四字方印,而非二字長方形印,因而為該印外輪廓努力接近“拓本”所刻印記以忠實于“拓本”,由此可排除鈐蓋時印泥不勻的可能,可以斷定此印系從“拓本”中翻刻。“某某世家”,猶如“某某之裔”、“某某圖籍”、“某某圖書”等,都是唐宋時代此類文人印記的固定辭例,如“睢陽世家”、“宮保世家”、“忠孝世家”、“箕子之裔”、“三槐之裔”、“紫陽之裔”、“九齡圖籍”、“孫氏圖籍”、“黃氏淮東書院圖籍”、“秋壑圖書”、“淮陰鮑氏考藏”等,分別表示用印者的門第、里籍、家風、名號等寓意。作為定語的“某某”,即印主或印主的自謂,是該類印記的用印主旨,否則便失去印記的意義。這一細節泄露了作偽者離開原跡時代已經頗為遙遠,對于當時的文人用印習尚與文化背景已經十分茫然,誤以為二字長方印記而摹刻鈐上,補足“配件”【圖④】。

蘇軾《功甫帖》辨析成果公布:從法帖中雙鉤

  圖④ 《景蘇園帖》拓本(左一)、《安素軒石刻》拓本(左二);《功甫帖》墨跡本(右一)、《安素軒石刻》拓本與墨跡本疊影(右二)  作者供圖

  ■ 《功甫帖》墨跡本的著錄、鑒題辨誤

  “墨跡本”亦非如李佐賢所言原為永瑆家藏且刻入《詒晉齋摹古帖》。事實上,《詒晉齋摹古帖》中并無該帖,更無李氏指出的米芾《道祖帖》(該帖當時珍藏于鮑漱芳“安素軒”)之史實。

  “墨跡本”中,除許漢卿收藏印為其自鈐外,包括上析“安儀周家珍藏”印,以及“世家”半印、三枚項元汴印在內,以及張镠(字黃美,明末清初揚州裱畫師,為梁清標所賞,遼寧省博物館珍藏傳李成《茂林遠岫圖卷》中尚有其題署)、江德量諸印的出現,其手法與情形,當與《劉錫敕》偽本中出現的安岐“無恙”印、江德量用印之性質無異,應同屬妄加或偽造,此乃作偽者之慣用伎倆。

  “墨跡本”中款署“翁方綱”的題跋,內容出自翁氏《復初齋文集》,文字略異,然筆法生硬滯澀,貌合神離,筆者亦頗疑如《劉錫敕》偽本中江德量偽跋一樣,摹寫自某刻帖。其出處待查,亦冀有識者指出。關于翁氏書法、印章的真偽鑒別,單國霖先生亦另文剖析。

  綜上所析,“墨跡本”之制作時間,可定為鮑漱芳《安素軒石刻》后、李佐賢《書畫鑒影》前,即約道光四年(1824)至同治十年(1871)之間。

  【結語】

  通過上文對《功甫帖》墨跡本與《劉錫敕》偽本鉤摹性質的研究,亦可獲悉李佐賢所見《蘇米翰札合冊》中四札之兩大來源:米芾《道祖帖》(現藏上海博物館)為鮑氏舊藏,《功甫帖》墨跡本鉤摹自鮑氏《安素軒石刻》,鮑氏家藏蘇軾《功甫帖》墨跡原件不知尚存于世否?米芾《章侯帖》(現藏上海博物館)為永瑆舊藏,而《劉錫敕》偽本鉤摹自《詒晉齋摹古帖》,永瑆家藏蘇軾《劉錫敕》墨跡原件亦不知所終。

  刻帖成風的晚清,坊間射利之徒的作偽亦如影隨形、愈加猖獗。饒有意味的是,本文所析《劉錫敕》、《功甫帖》兩件鉤摹偽本,不正是前引“十萬卷樓主人”王端履(1814年進士)所言“近來市賈所售墨跡,多從法帖中雙鉤”之實證么!更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晚清商賈為追逐利益而無技不施的狡獪。

  【附:本文在研究、查找資料以及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本館同仁以及業內相關同行專家的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報因篇幅原因,刪去了鐘銀蘭和凌利中研究報告首段“《劉錫敕》偽本與《詒晉齋摹古帖》”。全文、所有配圖、注釋請見“中國文物信息網”和《中國文物報》,或關注新民網和“新民演藝”微信。(原標題:蘇軾《功甫帖》辨析成果公布:從法帖中雙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民晚報(2014-01-0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