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農歷臘月初八,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專家說,臘八節起源于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向人們傳遞進入“年關”的信號。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據相關資料記載,在中國遠古時代,“臘”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后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
“臘日”當時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先秦起,被當作“年節”歡度。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并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到南北朝時期,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專家們表示,進入臘月后,農歷春節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人們盼望過年的心情也就越發強烈和迫切。(原標題:“臘八節”起源于“臘祭” 南北朝開始日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