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非遺”故事會:源于隋唐 既是文化又是雜技

2014/2/20 11:01:54 點擊數: 【字體:

  回老家過年,閑來在自家樓上翻尋,找出了那套曾經敲打多年的鑼鼓,我清晰地記得:鑼鼓是1980年購置的,那時的東西質量好,30多年了,用得也多,居然還保存完好。

  我的老家長樂街,年年春上玩故事,說是故事會,其實就是穿上古裝踩高蹺,搭起架子扎彩車,敲鑼打鼓,演繹著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這項活動玩得久,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傳承下來,生生不息。這項活動有賣點,既是文化又是雜技,玩開了,名聲也大了,上了電視,上了報紙,玩到了北京,玩去了廣東,玩成了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里長的麻石街,上千年了,以照壁巷為界,分為上下兩截,唱戲不能獨角,要比、要賽,這才有味。于是玩故事也就分了上街與下街,年年唱起對臺戲:看誰的故事出得多,看誰的高蹺踩得高,看誰的故事有文化。別看平時鄰里和睦,比起故事來,那是六親不認的。記得有年吃年飯,隔壁蘇爹放肆說起上街故事好,眉飛色舞,女婿余老師是下街人,自然不甘下風,自吹自擂。翁婿爭來吵去,話不投機,蘇爹掀了飯桌,菜落一地,至今傳為笑談。

  我家住上街,從8歲起,我就練高蹺,長到10幾歲,能踩一丈二尺高,成了上街的主力。到底是年輕氣盛,自恃藝高,空中邁步,如履平地,終于有一天,一腳不慎,栽了下來,摔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臥床多日不起,幸好沒有落下殘疾。父母心痛,怎么也不肯讓我再踩高蹺了,年紀輕輕,等于丟了這門技藝,想來可惜。長樂街人講責任,大家都在捍衛上街榮譽,我豈能旁觀?思來想去,父親決定讓我打鑼鼓,反正玩故事時,吹號的要人,打鑼鼓的也要人,只是買鑼鼓時家人咬了牙關,花了血本,當時父親每月工資28元,一套鑼鼓卻整整花了60元。后來,一到玩故事,我便當起了鼓手,一晃多年,敲的是自家的鼓,干的是大家的事,即使沒有報酬,也無怨無悔。為了上街的形象,為了上街的榮譽,出力是應該的。

  離開家鄉,便離開了故事會的隊伍,但那熟悉的鼓點時常在耳畔縈繞,那浩蕩的隊伍仿佛時刻在眼前。鑼鼓還在,很好!我囑咐年邁的父母一定要好好保管,將來興許還用得著!黃二良(原標題:“非遺”故事會:源于隋唐 既是文化又是雜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晨報(2014-02-2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