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焚香習俗起源于春秋時期。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熏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熏香)。
古人焚香,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桌上擺香爐、箸瓶、香盒三種器具。焚香時,香爐兩邊各置箸瓶、香盒。香盒用來貯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鏟之類用具的銅瓶,香爐為焚香之器。焚香很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樣,被士人當成高妙純粹的享受。
焚香在我國古代,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凈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清太和殿(俗稱金鑾殿) 有四只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金殿內香煙繚繞,香氣四溢。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香爐賦》中有一聯:“隨風本勝千釀酒,散馥還如一碩人。”極其生動地描繪了焚香給人們帶來的莫大享受。在《三國演義》中,就有描述諸葛亮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唱空城計的情節。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赴澹州路過廣州時,買了好幾斤檀香,并建一“息軒” ,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陸游官職卑微,所得“祿米”還不夠他買酒喝的,但他看書時也還是舍得花錢買香燒的。《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題有一副楹聯:“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描繪的是一縷縷青色的煙霧從寶鼎之中裊裊升起,幽窗之下兩人品茶對弈的悠閑情形。
古代焚香使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線香。香末是放在香盒里焚燃的,香盒里的溝槽壓出“福”、“壽”字樣,香末壓緊之后,便可沿著溝槽依次燃著,可惜現在香盒隨著香末的消失,也很難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