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就要到了。
“冬至”是一個有著悠久華夏人文歷史傳承的古老節慶。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文化興國”戰略決策和大力打造中原“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今天,發掘華夏人文活動遺產——“冬至”節,對于弘揚華夏優秀歷史文化,促進河南文化旅游的繁榮和發展,都有著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一、 從華夏“太極”、“五行”理論看“冬至”人文傳承。
太陽運轉到南回歸線的一天,稱作“冬至”。古人又稱“冬至”為“長至”、“長日”、“至日”、“日南至”、“冬節”等。“冬至”這一天,白天時間在一年中最短,夜晚時間最長。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就探索出用“圭表日中測影”的簡單方法,并掌握了“冬至”到來的具體時間。所以,殷商時期甲骨文卜辭中記載的“至日”、“日南”、“南日”等,都是指“冬至”這一天。“冬至”之日,氣候達到了一年的極寒狀態,是由寒轉暖的分界線。之后,白天的時間漸漸延長,夜晚的時間漸漸縮短,直到“夏至”。在上古時期的農耕社會,人們將“冬至”視為一年農耕節氣的開始。“冬至”之后,開春進行農耕的事就要著手準備了。
(一)“冬至”來源于上古時期“太極”理論。冬至作為上古時期華夏先民狩獵、農耕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季節,受太極理論影響很深。上古時期的華夏“太極”理論認為,在原始先民早期,由于受智力進化水平和認識事物能力的限制,人們不知道東、西、南、北、中,不知道金、木、水、火、土,也不知道青、白、赤、黑、黃,主觀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尚處在一片混沌狀態,這就是“無極”之時。隨著智力進化水平和認識事物能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漸漸認識到了陰陽、天地、考妣(父母)、男女、日月等等,這就是“太極”出現之時。
“太極”的出現,是人類由主觀認識客觀世界的混沌之夜,轉向主觀反映客觀世界的光明之晝的開始。于是,陰陽、天地、考妣(父母)、男女、日月等,隨著人們進入“太極”時期而被主觀認識,人類智力的進化水平已到達主觀認識客觀世界的初級階段,于是“太極生兩儀”的觀念開始產生。其中“兩儀”,是人類主觀認識陰陽、天地、考妣(父母)、男女、日月等客觀事物存在所取得的成果。之后,人類又認識到了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青、白、赤、黑、黃等方位、物質、顏色等事物存在的客觀規律性,并作出了自己的主觀規定性。這就是“四象”。
因此,古人認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生萬物。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致是一個意思。其中“道”為“無極”,“一”為“太極”,“二”為“天地(兩儀)”,“三”為人類等各種生命存在體。
“無極”之時,由于人們處在主觀意識的混沌狀態,不可能對客觀世界有主觀反映,并做出相應的規定性。自從進入“太極”之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才有了主觀反映及其規定性。所以,老子認為“道生一,萬物自混沌開始,此為一,天地為二,加上生靈為三,此后演變萬物。”其中“天地”、“生靈”、“萬物”,都是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就是說世界萬物本來就客觀存在著,但是只有人類的意識進化到有思維能力之后,才真正從主觀上認識到了世界萬物的客觀存在。
因此,古人說“無極為道,太極為法。”意思是說,“道”為太極之前“無極”時期的“客觀自然”狀態,“法”是“無極”之后“太極”時期的“主觀規定”狀態。
太極“兩儀”陰、陽以及“四象”太陰、少陽、太陽、少陰的出現,為華夏先民掌握生活季節和開展狩獵、農耕等生產勞動提供了天象氣候等方面的依據,也是一年四季,包括“冬至”節氣產生的基礎。
(二)“五行”理論是“冬至”產生的基礎。古人“五行”理論認為,東為木、青、少陽;南為火、赤、太陽;西為金、白、少陰;北為水、黑、太陰;中為土、黃、中和(閭闔),是太極的核心位置。建立在太極(昆侖山),即“中、土、黃”之位的“中央之國”,是天帝日父、天王月母的居住地,也是“天地之中”,或稱“帝一”。它與古人主觀認識天體中象征天帝的星宿“太(泰)一”上下對應,即天象與地形彼此相合。古人主觀認為“太極星”就是天帝“太一”居住的位置,而“太極星”、即“太一”是個位置相對穩定不變的恒星,是“無極”,即“道”的象征。所以,古人認為“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說,只要天體不發生變化,“太極星”,即“道”的位置就不會變化,自然天帝“太一”的位置也不會變化。因此,天道滄桑,恒古以常。至于統治階級的維護者將古代天子的“政權”、“天下”視作不變的“天、道”,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自己的哲學理論中,將“天、道”視作封建統治階級試圖維護自己“天下、道德、規律”不變之意進行批判,就具有特定的政治含義了。但是,這不能改變自然界的天體中“太極星”位置恒古不變的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
其中“中央之國”的“中”,其含義是指東、西、南、北、中的“中”;“央”是指“人”居住在太極昆侖山的高臺之中。在上古時期,“中央”不過是“五行”中的一個空間、方位概念,后來變成了“三皇五帝”居住地的代名詞,具有了人對自然界天地中心的主觀規定性和人文意義上氏族、國家中心的政治含義。
由于太極“中央(和)”的北部是“五行”“水”、“黑(赫)”、“太陰”之地,又是太陽在一年中處在最南部,天氣最冷的時期,所以此地被稱作“陰(北)極”,其水被稱作“黑水”,如河南原陽西北古代有“黑洋山水”,河南封丘北部有“黑(山)水”,居住和葬在北方的顓頊帝被稱作“黑帝”(陵墓在河南浚縣東北部),是陰盛而衰的轉折地區。太極“中央”的東部,是“五行”“木”、“青(蒼)”、“少陽”之地,是一年太陽處在南北回歸線中間,天氣由冷轉溫的春暖時期,其水被稱作“清水”,如開封東北部的“清水河”、封丘曹崗鄉東南的“青龍湖”(今清水集水庫),居住和葬在東方的少昊帝被稱作“青陽帝”(陵墓在河南蘭考紅廟一帶),地處太陰(冬、北、黑、水)至太陽(夏、南、赤、火)的中間區域,即少陽(春、東、青、木)位置。
“五行”理論的產生,為一年四季時間、地理、方位的確定,做出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一致的規范,使華夏先民從此將天象、氣候與時間、地理、方位聯系在了一起,生活、勞動更加方便。
(三)“太極”“五行”方位與“冬至”節氣具有一致性。古人將“冬至”稱作一年“辭舊迎新”、“陰衰陽起”的氣節,認作是新年的開端和生命的萌發期。
據中國現存最早一部農事歷書《夏小正》記載:十一月“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諸向生蒙蒙符矣。”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認為:“蒙蒙,物初生形。”東漢大學者高誘也認為:“糜角解墮,皆應微陽氣也。”其中“糜”,即“麋鹿”,也稱“四不像”,被認為是一種靈獸,與“鹿”雖屬同科動物,但古人認為,糜屬陰、鹿屬陽。冬至日陽氣生陰氣衰,所以“糜”在冬至日角便開始脫落;而“鹿”因屬陽,所以在夏至日陰氣生陽氣衰時角才脫落。說明自“冬至”之后,自然界的萬物開始進入復蘇狀態,新的生命開始孕育之中,麋鹿的角逐步脫落,新角開始萌生,世上的萬物正在積聚能量,慢慢在少陽的春天出世繁衍。因此,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記載說:“氣始于冬至,周而復始。”就是說,新的一年循環開始了。
這表明,冬至與“太極”陰、陽交替和“五行”中太陰、少陽轉換,具有天象、氣候、時間、地理、方位等方面的同一性。
可見,“太極”是上古時期原始先民主觀認識客觀世界的開始,“五行”是華夏先民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式,“冬至”節氣是由“太極”、“五行”衍生和傳承狩獵、農耕歷法文化的產物。
二、“冬至”節祭神、迎歲的人文傳承
由于“冬至”是一年之始、萬物復蘇的季節,古人將其作為一個盛大的節慶并舉行祭祀活動。
(一)殷商時期的“冬至”節慶。由于上古時期的文字、記載和傳承極少,當時如何進行祭神、迎歲的人文節慶活動,后人難以知曉。一直到了殷商時期,甲骨文在我國作為史料的載體而得到普遍應用后,記載“冬至”人文活動的史料逐步增加并流傳下來。殷商人以夏歷十一月,即“冬至”作為一年之末,視其為一年最大節慶——“大年”,即“清祀”節。“清祀”之時,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天父帝考(如盤古、伏羲)和月母王妣(如女媧、女蟜)等“三皇五帝”諸位列祖列宗(神仙)的活動。
(二)西周“冬至”節慶的傳承。西周取代殷商統治后,根據西部寒冷氣候比中原寒冷氣候到來早的差別,奉循的大年節由每年農歷十一月調整為每年農歷十月,并以“大臘”節取代了“清祀”節,但仍然要進行祀天神(天為陽、父、太一)、祭祖妣(地為陰、母、帝一)的活動。據東漢大學者應劭《風俗通》記載:大年“殷曰清祀,周曰大蠟。”又據西漢禮學家戴德《禮記·郊特牲》記載:周“天子大臘八”。西漢禮學家戴德《禮記·春官·大司樂》也記載;“......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六樂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也。”東漢學者鄭注認為:“天神則主北辰,地祇則主昆侖”。其中“北辰(北極星)”為“太一”,為眾星之首,居在紫微宮,即天體的中央,位置恒古不變。古人認為“太一神”作為天體星空之帝,主管著對農業豐收至關重要的風雨、水旱、災害,以及關系到生活、安定、幸福的兵戈、饑饉、疾疫。因此,要選在“太陰”、“冬至”萬物生機萌動之時祭祀天體星宿中的尊神“太一”,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并祈求氏族人口的生殖繁衍;“昆侖”為地的中央,是天皇之子(天子)“帝一”的居住地。天象中央的“北辰”、“太一”和地形中央的“昆侖”、“帝一”上下對應,這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習俗的主觀規定。唐代賈公彥也記載:“禮天神必于冬至,禮地祇必于夏至,至日者,以天是陽,地是陰,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以還于陽生、陰生之日祭之也。”
可見,西周時期在“冬至”節氣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目的,一是慶賀、迎接陽氣(相當于生命之神)的再生(復活);二是驅除各種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瘟疫災害。從祭祀的規格來看,“冬至”節的祭禮高于“夏至”節。
(三)春秋戰國時期“冬至”祭樂的歷史傳承。春秋戰國時期的“冬至”到來之日,中原地區的楚國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祭奠活動,演奏《陽春》、《白雪》、《朝日》、《魚麗》、《九韶》等樂曲。據先秦古籍《淮南子·覽冥》記載:“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降。”開封的古吹臺正是春秋時期樂圣師曠跟隨衛國宮廷樂師高揚學琴的地方。據史料記載,《陽春》、《白雪》、《九韶》等樂曲也產生、傳承于虞舜出生、稱帝和下葬的開封昆侖山、即九層臺一帶,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仍然保留著上古時期用當地盛產的桐木、竹子制作樂器和演奏樂曲的傳統習俗。這也是師曠為何要自晉國投奔開封從師學琴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出土于戰國時期魏國(國都開封大梁)襄王陵墓的《竹書紀年》記載:“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即位,作《九韶》之樂”。漢代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也記載:“舜德大明,于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其中“九成”既是指簫樂演奏有“九段”之意,也指舜帝帝都在昆侖山“九成(層)臺”;而“鳳凰來儀”之“儀”,既有鳳凰起舞時優雅風姿之意,也有開封古地名“儀邑”、“浚儀”的“儀”之義。
這說明無論春秋時期的師曠學琴樂《陽春》、《白雪》、《九韶》,或是虞舜時期“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都發生在太極昆侖山地區的開封一帶,并且與“冬至”等時節祭祀慶典所演奏的古琴樂內容有內在的關聯性。
(四)漢代“冬至”節慶的歷史傳承。到了漢代,對“冬至”節慶的重視程度更甚于以往歷代。漢代初期,曾以戰國和秦代十月為歲首年尾。到了漢武帝時期,仍改回以十一月“冬至”為一年之始,并且開始稱“冬至”為“冬節”。據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淮南子·時則》記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這一天官署放假,百姓們則設盛宴飲酒慶賀。
(五)“冬至”節慶與黃帝在開封升仙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冬至”日還是軒轅氏黃帝在開封軒轅樓(丘)北部荊隆宮,鑄造日(天)、月(地)、星(人)寶鼎后,乘龍升仙的日子,至今在開封軒轅樓北部約6公里的封丘荊隆宮鄉古黃池(也稱雷池、鼎湖)南部,仍有上古時期存放三個寶鼎的古地名“東大宮村”、“西大宮村”、“南大宮村”存在。據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漢書·郊祀志》記載: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已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扎書曰:‘黃帝得寶鼎冕侯,問于鬼臾區(又稱大鴻,黃帝臣,傳說上古醫家,曾佐黃帝發明五行),鬼臾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十一月辛己朔旦冬至,昒(音忽,指天未明之時)爽,天子始郊拜太一。”
這段史料是說:公元前112年的漢武帝時期,河東太守在山西汾陰挖掘出一只極大的寶鼎,鼎體上刻有稀奇古怪的文字和奇妙的花紋,但沒有落上題款,因此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東西。漢武帝以為是神靈賜福,當即派人將鼎迎入甘泉宮供奉。齊人方士公孫卿上書說,黃帝得到寶鼎是在“冬至”的那一天,現在圣上得到寶鼎也是在“冬至”那一天。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必然的聯系的。
盡管后人認為方士公孫卿上書的目的是想用關于黃帝得寶鼎的故事哄騙漢武帝,以謀取個人利益,但是他關于黃帝鑄造寶鼎,并在寶鼎鑄成的“冬至”之日去世(升仙)的說法,確實與很多史料記載相吻合。
黃帝鑄成寶鼎,在“冬至”日去世(升仙)的歷史,為古人“冬至”日祭祀天上紫薇宮的“太一”和地上昆侖山的“帝一”提供了依據,說明古人“冬至”日祭祀的“太一”和“帝一”,實際上就是祭祀居住在開封一帶昆侖山的“三皇五帝”,包括軒轅黃帝。因為據史料記載,包括軒轅黃帝在內的“三皇五帝”都居住在昆侖山地區,黃帝因居住在“中、土、黃、帝一”之地而被稱作“黃帝”,是以“五行”中的方位名稱取氏族帝名的。
可見,“冬至”節祭祀活動也是從華夏先民祭祀黃帝去世升仙的人文歷史傳承而來。“冬至”日因與祭祀“太一”的典禮和黃帝升仙事件相巧合,為后人在“冬至”節增加“求仙、祈壽、祝福”等內容提供了歷史依據。同時,“冬至”日祭祀活動的人文歷史由此可以追朔到上古黃帝時期,且發源于黃帝居住的開封昆侖山、軒轅丘一帶。
這也為“冬至”之日,海內外華夏子孫在開封軒轅丘(樓)祭祀包括黃帝在內的“三皇五帝”等華夏列祖列宗,提供了翔實的人文歷史和地理方位依據。
三、 古代“冬至”節慶人文活動的主要內容
據史料記載,漢代之后華夏各民族在“冬至”節慶期間的人文活動,大致有以下幾項:
1、祭祀祖廟祖墳活動。此習俗源自殷商時期的十一月“冬至”清廟祭祖儀式,歷代傳承,延續至今。由于漢代曾經以十月為歲首,開封周邊一帶至今仍然有以十月一祭祀祖廟祖墳,請迎去世的祖宗回歸家中的靈位,并在路口十字路口燒紙引路的舊習。
“冬至”祭祖的時候,在祖廟、祖塋、灶臺上貢的食物有:百味餛飩、陽春面、年糕(也稱年高)、肉菜果豆沙餡制作的團子等。
“冬至”前夕,古代小康人家都要購置大魚幾尾,到“冬至”之日制作成美肴,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但是,魚頭魚尾卻不允許食用,必須要留下來放在儲糧的倉內保存,俗稱“吃剩有余(魚);貧苦人家買不起大魚,便買尾小魚,做成一盤“燒全魚”擺上餐桌。但是,此魚卻只許看不許吃,就餐后將其撤下來,供下次就餐時擺放。因為“冬至”被古人視為“一年之始”,所以此習俗被稱作“年年有余(魚)”。
2、迎祭北方神仙活動。由于各地的人文歷史傳承不同,“冬至”節迎祭五帝神仙的名稱也有區別。一般認為,“冬至”在“五行”太陰,即北方、北海之位,而北方、北海之神為“黑帝”、“玄武帝”、“顓頊帝”,也稱“玄冥”、“水神”(一說“行神”)等。所有這些神仙,都是以“五行”“北”、“黑”、“水”、“北冥(海)”、“玄武(后稱真武)”方位稱呼的人文神靈名稱。后來還擴大到祭祀四海(水神)、大川(山神)、名原(原圃、即苑圃神、昆侖神)、淵澤(蓬萊神)、井泉(黃帝泉),以及灶神、岳神、閻王、城隍等諸神。
由于“冬至”之際陽氣開始產生,“夏至”之際陽氣開始衰亡,古人將其作為生死循環中生命的起點和終點看待,作為萬物盛衰、生死、出世入世和復活輪回的象征。不僅中國的道教、佛教受此理論影響,而且西方的復活節也與之相關。西方的圣誕節起初定在公歷每年的1月6日,公元354年才正式改在12月5日,有意識地將耶穌復活日與中國“冬至”節結合在一起,明顯地受到堯舜時期逐步遷徙到西亞、中東地區的華夏分支伊祁氏、大月氏“冬至”節祭祀天帝“太一”人文禮俗的影響。
中原人“冬至”節吃餛飩、陽春面的原因具有追思先祖,感恩戴德的含義。“餛飩”,即“混沌”,是為了紀念華夏民族開辟天地、結束混沌狀態的盤古氏(也是天上“北辰”、“太一”神,地上“昆侖”、“帝一”神之一),是他們將華夏先民帶進了文明社會,結束了無極之時和太極之初的混沌歷史。
因此,古人不忘先祖開拓人文歷史的艱辛,世代銘記他們的功德。
餛飩后來又演變成了餃子。由于兩者的形狀與動物耳朵和冬至之夜的月牙樣子相像,加上“冬至”之日天寒地凍,民間流傳著不少諺語,如“冬至餛鈍(餃子)夏至面”,“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熱吃餃子涼吃面”等等,認為“冬至”這一天如果不吃熱氣騰騰水餃的話,就會把人的耳朵凍掉。雖然此說有些附會的味道,但也反映了古代民間的人文習俗和傳承。
其實,冬至吃餃子還有另一種解釋:中國古代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間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如“子時”為現在的23~1時,“丑時”為1~3時,等等,稱一天有“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等等,稱一年有“十二個月”。在地支紀月中,“子月”為農歷十一月;在地支紀時中,“子時”為二十四小時制的23:00至01:00。紀月的“子月”和紀時的“子時”重合時,即為“冬至”,被古人稱作“兩子相交”,俗稱“交子”。“子”有陽氣增多之意,也指動、植物處在繁衍子孫的萌發階段。“兩子相交”發生在“子月”“子時”的“冬至”之日,正好在“五行”中“北、水、黑、太陰”的方位。據說,由于“交子”與“餃子”諧音,此時的月亮又多顯現為“月牙”狀,因此,為了紀念這一節氣的來臨,“冬至”之日要吃做成“月牙”狀的餃子,具有防御寒冷、萬物復蘇、物種繁殖、氣象更新的含義。
3、敬賀“冬至”來臨活動。古人將“冬至”節作為“一歲之始”,或“一年陰陽轉換的節氣起點”對待,長期保留著按照古代新年元旦來敬賀“冬至”來臨的風俗和禮儀。唐、宋時期還將“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視作“夕冬、除夜”,即“除夕夜”,甚至還有守夜的習俗。
北宋時期的開封,“冬至”節拜賀之風最為盛行,一般的百姓人家會拿出一年的積蓄,購置食物、新衣,備辦喜筵、祭祀先祖。街上拜賀“冬至”的車馬穿梭往來不斷,城西北岳臺(今水稻鄉黑池一帶,為唐代“天地之中”,即昆侖山)廟、城隍廟等廟觀之地拜神炷香者摩肩擦背,好不熱鬧。各類商鋪罷市三日,垂簾飲博,人稱“做節”。“冬至”節期間,北宋朝廷也會舉行大朝會,慶賀排當。此時,趙氏皇帝也會在皇家寺院、皇家園林安排正式的拜賀、祭祀禮儀,與民同慶同賀,就像現在人們慶賀元旦、春節一樣熱鬧。“冬至”節,又稱“冬至朝”,士大夫們在家要拜賀尊長,然后彼此之間走訪互拜;青年男女則換上鮮艷的衣服,走街串戶,探親訪友,共同慶賀,此舉被稱作“拜冬”。正所謂“冬至大如年”。
4、敬老祈壽活動。古人認為,華夏的人文始祖為黃帝,黃帝在荊隆山(宮)鼎湖一帶鑄成寶鼎后的“冬至”之日得道乘龍成仙。因此,“冬至”又被賦予“敬老(先)、求仙、祈壽、祝福”的內涵,具有“敬老節”的味道。
古人敬老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全家一起吃“長壽面”,也稱“冬至面”、“湯餅”、“馎饦(一說手拉面)”等,用以祝福家中的老人健康長壽。對于“馎饦”,金代大定十年(公元1117年)去世于開封延慶觀(也稱重陽觀)的道教全真派始創人王重陽(喆),在《重陽全真集》中有詩名《詠馎饦》說:“食店好,馎饦最奇瑰。玉屑無窮摶作塊,瓊瑤一片細勻開。須使寶刀裁。呈妙手,用意穩安排。碗內梨花新貼樣,箸頭銀線穩挑來。餐了趁蓬萊。”可見,長壽面與開封道教全真派的養生食品有一定關聯;二是媳婦要給公爹公婆各送一雙新鞋、新襪,俗稱“履長至”,鞋上往往還繡有一些圖案、文詞,其中包含著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愿;三是有條件的大戶舉辦歌舞、喜筵儀式,為老人敬酒茶、敬年糕(糯米糍粑)、敬雞蛋等。“年糕”也稱“年高”,具有祝愿長者歲高、長壽、吉祥的意思,目的是讓老人開心快樂,以盡孝道。
5、祓災辟邪活動。古人認為,黃帝的元妃是嫘祖,嫘祖喜歡出行遠游,后因得了“疫病”(是傳染性疾病的統稱,一般由寄生蟲、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去世于出行途中,死后被稱作“行神”,也稱“祖神”、“道神”等。因為嫘祖的父親方雷(豐沮)的封地在開封軒轅丘北部封丘的“玉門豐沮”一帶,位于“五行”中、土、黃、帝一北部的冥、水、黑之方位,故也稱作“玄(黑)冥(幽)”神。
古人還認為,治水先祖共工及其兒子修居住在“五行”北部的新鄉輝縣共工城一帶,他們是上古時期治水的英雄。但是,共工的兒子也得了“疫病”死于“冬至”這一天,被稱作“疫鬼”,或“厲鬼”。傳說“厲鬼”畏赤小豆,“食豆驅疫、撒豆驅鬼”是相當古老的民俗。所以,古人便在“冬至”節以赤小豆熬粥喝,以防止“疫病”的發生,名曰“祓(fú)除疫鬼”。
為了防止“疫鬼”纏身,古人還有在“冬至”期間腌制咸菜,用來預防蠱毒的習俗。這里所說的“咸菜”,古代是指用“蘘荷”(可治喉舌瘡爛、傷寒等)、“蕪青”(根類蔬菜)、“葵菹”(冬莧菜,可解除體內毒素,排出腸內寄生蟲)等腌制的野菜,古人稱其為“嘉草”(傳說可以治療蠱毒)。現在中原人通常用“芥菜”(具有利尿除濕、解毒消腫等功效)等腌制的“咸菜”代替,至今“芥菜扣肉”仍然是我們在冬季、春節常吃的一道佳肴。
“咸菜”,古人又稱作“菹”,與嫘祖父親方雷氏居住的“豐沮”之“沮”同音,古代“菹”通“沮”字,表明古代腌制的咸菜,即“嘉草”,最早發現和制作于開封北部“玉門豐沮”一帶的中原地區,并且具有解毒消腫、預防蠱毒、除穢潔身的保健功能。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古代每年一次的“元旦”節被“春節”所取代后,又增加公歷1月1日為新的“元旦”節,傳統的“冬至”節及其人文活動也逐漸被移置到公歷“元旦”節和“春節”之中,并且有了很大演變,“冬至”節吃“餛飩”有的改作吃“餃子”,吃“團子”有的改作吃“角子”,吃“赤豆粥”有的也改作吃“八寶粥”,等等。但無論怎么演變,“冬至”食品所具有的御寒、保健功能和歷史人文內涵卻依然保留著。
“冬至”節所承載華夏人文歷史色彩濃厚,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太極”、“昆侖”、“五行”等華夏歷史文明首先發源于鄭州、開封一帶的客觀歷史,印證著華夏歷史文化在中原地區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足跡。在河南打造中原“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愿古代“冬至”節慶文化能得到充分發掘、傳承和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