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西周與春秋時代,人們就注意梳理頭發了。《詩經》云:“予發曲局,薄言歸沫。”就是說,當你頭發蓬亂的時候,快去把它梳理一下。
漢代出現了專職理發師。據《顏氏家訓·勉學篇》上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理發業已經相當發達了。“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注疏《詩·周頌·良耜》中的“其比如櫛”一句里說:“櫛,理發器也。”古人有辮子,對于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因而稱呼各異。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沒有辮子還叫“剃頭”有些不合適,于是改叫“剪頭”、“推頭”。
在清朝初期,剃頭的并不是什么行業,而是推行剃發令的官差。那旗桿上的鋼刀布原來是道圣旨,上面寫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字樣。隨著時代變遷這道圣旨便被“蕩刀布”所代替了。剃頭行業里還有套行話,如從事剃頭的叫“取三”,取自滿音。另外,男活叫“瞧背”,女活叫“八條”,剃的樣式叫“帽纓子”等。早期理發業因種種忌諱,很難看到女“剃頭匠”的身影,那個年代最講究的就是男人的“威嚴”,高高在上的頭,無論如何是不能讓女人用手摸的。
現在,當人們走在街道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不停旋轉的三色燈柱時,馬上就會知道那里是一家理發店。這種三色燈柱是世界理發行業的標志,是從國外傳進來的。過去西歐國家的理發師,是兼任外科醫生職務的。他們就在理發椅上為病人放血。為了說明這種身兼二任的行業,理發店畫著獨特的標志:紅、白二色相間的柱子,下面吊著一個半圓形開口的銅盆。這三者都與放血有關:“紅”代表血,“白”象征繃帶,銅盆是盛血的容器。后來,理發師雖然不再替人拔牙和放血了,但這一標志卻一直流傳下來。至于藍色,據說是美國理發師加上去的,為了與美國國旗上的顏色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