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由“戲”說起——竹涵的戲畫

2014/10/27 15:03:30 點擊數: 【字體:

由“戲”說起——竹涵的戲畫

竹涵作品
 

    孫燕華

    釋文:戲畫作者不多,此幅神氣甚佳,當繼續珍重,作之不可間斷,下筆再穩重可矣。歲在戊午大治之年為竹涵生題。八十一叟苦禪。

    在漢語中“戲”字的使用率頗高,僅從各種劇目上說就不少,比如《游龍戲鳳》、《呂布戲貂蟬》、《戲目連》(目連救母勸善記)、《戲牡丹》(呂洞賓戲白牡丹)等等,至于我們日常用語中的典故就更多了:烽火戲諸侯、劉海戲金蟾……

    查“戲”字本意,一為嬉戲、游戲。二為歌舞雜技等表演。三為軍中之帥旗,同“麾”字。常使用的多為一、二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戲”字囊括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內容。老舍先生說,所謂文化,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古往今來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方式”,“教育、倫理、宗教、禮儀和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蘊至廣”。由此推理,凡是我們生活中各種形式的嬉戲、游戲、歌舞、雜技等,只要反映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方式的行為,均屬我們的民族文化。

    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有一種形成并成熟得很早的對美的追求,即寫意美。這種對美的追求意識形成了我們現在常常以為是創新了的“穿越”,也形成了前幾年還顯得很超前的提法“意識流”……無論是“穿越”,還是“意識流”,其實早就被愛好藝術富于幻想的人們洋洋灑灑運用到詩詞歌賦、繪畫、戲曲、小說中,即使是長期以來以“現實主義”或“索隱”而傾力挖根溯源的《紅樓夢》,又何嘗不是以寫意的大手筆創作出來的呢?

    就寫意畫而言,它的形成和發展也伴隨著社會的演變和民族文化的推進。如果稱梁漱溟先生為“最后的儒家”的話,那么精于大寫意花鳥畫的李苦禪先生亦可以稱為當代“最后一位傳統文人畫家”。他的繪畫創作建基于儒、釋、道傳統文化的基礎,他的美學觀念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接受了西方繪畫教育,研習了許多同時代藝術觀念之后形成,并融化在他的作品中,依然強烈地表現出民族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的牢固豐沛,陽剛與陰柔之美的整體意識。

    他的教學方式也很靈活,因材施教是他的法寶。李竹涵先生是他的入室弟子,此人是河北梆子演員,畢業于中國戲曲學校地方劇科,工丑行。竹涵對文化藝術追求甚高,他善學善記且穩重內斂,思考有余,常有卓見而絕無張揚浮躁之嫌。一日他又拿書畫給苦禪先生點評,老師說:“你雖然在我這兒學畫,但不一定非畫花鳥,你演人物,你能在臺上看劇中人物,這是你的優勢和長處,畫戲中人物,一定會別開生面。”竹涵頓悟,豁然開朗,此后以老師的指導,筆不離手,演出時在后臺畫,不演時看電視戲曲頻道畫,總之經過基本功的一段練習后,終于畫出了幾張戲畫呈于恩師。竹涵的心惴惴不安,恩師的眼前卻突然一亮。老人家指著曹操笑著說:“這多好!真像袁世海演的神氣!”老人特別指出,“這張曹操在虛實處理、墨色位置的安排上顯出了你的書法功力和造型能力,你看這曹操畫得多整,沒有一點兒多余的用筆。”于是高興地為他題了別具一格的“竹涵的戲畫”。

    畫戲畫的人不少,但是既是演員又能畫戲畫的不多,因此竹涵的戲畫呈現了自己的特點,他謹遵師教,力求寫意性的大氣和完整,其一他知道戲詞,知道演員表演的動作與相應戲詞的統一,懂戲的人看畫時能知道畫里的人物正在說哪句臺詞,這就有趣了。其二他能靈活地夸張處理身段、道具的作用來渲染劇情。秦香蓮的水袖原本沒那么長,但為了表現她見到傲慢的皇姑后的正義與怒氣,把身體處理成直線,水袖夸張到很長且甩為直的斜線,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力。《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城頭彈琴,觀眾坐在臺下是看不到琴的,但在畫上必須得有個交代,畫出半張瑤琴示意,請注意司馬懿的眼神與身段,二老軍的組合……此種構圖的處理深得苦禪先生的真傳,大氣,不瑣碎,有沖突,有矛盾。

    我們常在生活中說:“這件事兒沒戲!”意思是此事沒有結果,不會成功,但是要創作好的藝術作品就要“有戲”,“有戲”才有看頭。那么“戲”是什么?其實就是我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沖突”和“矛盾”,回到戲的本意上來了。綜合起來大概應該理解為:以某種藝術表演形式,采用各種表演手段和人物之間的故事情節,造成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完成一種具有歡快的或悲壯內容的“游戲”。怪不得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竹涵所畫的“測字”一折是昆曲大師王傳淞扮演的《十五貫》中婁阿鼠的形象,是老大家扮演的最成功、最精彩的一個人物。竹涵十分尊重王老,認真地畫了這張《測字》,深得王老贊許,故而也為他題了全劇名:《十五貫》。現在看來真是十分珍貴了。

    從竹涵的畫中能讀出“戲”來,其實也就讀出了繪畫與戲曲藝術的真經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0-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