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80年代里,莫奈的藝術手法從繪畫的客觀性發展到主觀性。一直以來,他的興趣點都在于描繪他看到的世界,而非他知道的世界。但是從19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他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到他個人對于現實的洞察,想必是要告知觀者可知的現實并不存在,現實的表象既取決于外在的環境,如光線和大氣,也取決于觀者的感知能力。
這一點在他19世紀90年代的幾組系列畫里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呈現了同一表現對象——干草堆、盧昂大教堂、河畔的白楊樹——在一天里的不同時刻、不同的季節,以及不同的天氣里的樣子。這些系列畫和他19世紀70年代及19世紀80年代所作的那些經常變換視點和視角的畫不同。在那些早期系列畫里,觀者被帶入一段參觀圣拉扎爾車站或者諾曼底海岸的旅程,在晚期系列畫里,觀者被要求坐著不動、安靜地觀察光線和大氣不斷變化的效果在一個簡單形狀上所引發的巨大變化。
《干草垛》(Haystack)系列最先誕生。這近30幅畫完成于莫奈位于吉維尼(Giverny)的屋外。吉維尼這個小鎮離巴黎不遠,莫奈1883年搬到了那里。從1890年開始,莫奈在這個系列上花了近兩年的時間。1891年5月,他的畫商杜蘭-魯埃在畫廊里展出了其中的15幅。這在當時是一件空前的事件,不僅僅因為個展在那時還很罕見,還因為畫作主題是如此的簡單和單一。對于習慣了沙龍和當時其他展覽上大雜燴式多樣性的大眾來說,這個展覽一定看起來頗有極簡主義之風。確實,按照它們在杜蘭-魯埃畫廊里的陳列,這些畫不再是需要個別關注的一件件獨立作品。它們成為了一種裝飾,用變化的顏色和質感為墻面增彩。這種著重形式和質地、弱化內容和意義的做法代表了繪畫藝術領域的一個重大轉折,為20世紀的非具象藝術鋪設了道路。
在1890年,還沒有發展到那么遠。在莫奈的畫里,干草垛還是清晰可辨。用來表征鄉村繁榮的干草垛是巴比松畫派里常常出現的主題,莫奈本人早先也畫過它們。1890年他選擇它們也許是因為其簡單的外形,適合用來描繪陽光、霧氣、雨、雪、黎明、黃昏等各種效果!陡刹荻狻废盗挟嫳M管表現對象相同,差別卻可以很大。每幅畫都描繪了一個圓錐形的干草堆,矗立在樹木環繞的田野里,但是兩幅畫的色彩和筆觸卻各有特色。其中一幅,在白雪覆蓋的田野里的干草堆,由粗壯、厚實的畫筆完成,用色基本是冷色——藍色、藍綠色、白色——與草堆底部以及地上的一點紅色相抵。另一幅里,干草堆被畫成橙色和藍紫色,背景不是很明確,由密集、短小的粉色、橙色、黃色、藍紫色的筆觸構成。這幅畫的副標題《薄霧中的太陽》(Sun in the Mist)指出了自然中令人嘆為觀止的效果,光和大氣合力讓一番平常景象充滿了詩意。雖然兩幅畫都基于實際觀察,藝術家卻不只是像以前那樣記錄下他對色彩的感覺。在這些畫里,他嘗試強化他的感覺,把它們濃縮成少數幾個主要的顏色。同時,莫奈也更加感興趣于畫作的審美層面,而非其紀實層面。他之前隨意的筆觸由對畫面更加有規則的處理取代,不同的表面(地面、天空、山峰、草堆)由不同的顏料質感來表現。值得一提的是,從這時候開始,莫奈越來越喜歡在畫室內完成作品,用更多時間達到理想的色彩和質感效果。
莫奈的晚期系列畫有時被比作同一主旋律在不同的變奏里重復出現的音樂作品。就像一個作曲家可以在變奏里改變基調、拍子、節奏和力度,莫奈在他以干草垛為主題的不同版本的畫作里,變換著顏色、筆觸和質感。藝術家對于繪畫和音樂相似性的興趣也許來源于他和在英國發展的美裔畫家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的友誼;菟估諏@兩種藝術形式間的共通之處十分著迷,所以他常常用音樂命名自己的畫。
曲培醇(摘自《十九世紀歐洲藝術史》,[荷]曲培醇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丁寧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