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建房造屋是農民的一件大事。農村建新房,老祖宗留下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從擇日、動土、開工、上梁、做脊、滿屋,都要沿襲章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梁。上梁是大喜事,要辦上梁宴,邀親朋好友共享,這些都不足為奇,最精彩的活動要算上梁時的“拋梁”,吸引四鄰八鄉參與,盛況空前。
上梁要擇吉日良辰,屆時舉行“拋梁”儀式。上梁前先要祭拜魯班、張班,他們是工匠的鼻祖,沒有祖師爺就造不出今天的高樓大廈。柱、梁及四周環境張貼大紅對聯,正梁上貼上橫批,如“三星高照”“紫氣東來”等,渲染喜慶氣氛。
上梁屬上正梁最隆重,主家把親友送來的團子、方糕、粽子、饅頭、面包等食品,用紅漆木盤或笆斗裝著,一筐筐、一盤盤送到上面臨時搭的“拋梁”門板上,盤里裝有釘、秤、尺,用竹竿送上去。“釘”寓意“丁財兩旺”,“尺”象征“綽綽有余”,“秤”諧音“稱心如意”,“竹竿”代表“節節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這天,工匠說話時也很謹慎,避開粗俗用語,用的工具不能直呼其名,如繩索稱“萬里長”,掃帚稱“愛清潔”,木榔頭稱“興攻”,鋼釬稱“千金”,木梯稱“步步高”。主家聽得高興,則少不了在盆里多裝“喜封”,算是給工匠們說吉利話的犒賞。
等周圍四鄰看熱鬧、搶“拋梁”的人都來了,良辰一到,鞭炮齊鳴。在熱烈的氣氛中首先舉行“接寶”儀式,主家夫婦將紫花包袱展開,工匠將面粉制的“元寶”投進包袱,象征著“接寶”。然后在正梁上用紅線系上紅布和萬年青,象征“萬代興旺”。接寶儀式完畢,“拋梁”才正式拉開序幕。這時工匠頭頭要說一連串好話,如:“今朝上梁日子好,八仙駕云齊來到;招財童子緊隨后,專為主家送元寶。今朝上梁好時辰,玉帝派來天喜星;三星高照福祿壽,吉祥如意萬年青……”主家聽得合不攏嘴,連聲說“依金口”“但愿如此”,旁邊人也紛紛附和湊熱鬧,“說得好,再來幾句!”把喜慶氣氛推到高潮。
搶“拋梁”,常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工匠們將面包、糕團、粽子向人群中拋去,首先照顧的恐怕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現場人聲鼎沸,左右環顧,你推我擁,拋到哪、搶到哪,其熱烈的情狀難于言表。搶者不斷地打招呼,“向這里拋拋”,搶到的人眉開眼笑,袋子裝得鼓鼓的,搶不到的只得怏怏而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搶“拋梁”確實吸引人,因為撿些糕團回家可以改善生活,不過那時“拋梁”的食品不多,只是象征性地拋一下,僧多粥少,因此搶得激烈。后來生活改善了,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雖然“拋梁”習俗依舊,“搶”風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降溫,人們來了多是“只飽眼福,不沾口福”。于是,“搶”拋梁逐漸改為“送”拋梁,精心包裝好的“拋梁”食品會放在桌上供人取用,此舉既清潔衛生,又文明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