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大米、白菜論斤賣,您見過正版新書論斤賣的嗎?近日,在齊齊哈爾市某大型超市,出現了這新奇的一幕,正版新書論斤賣。有兒童讀物、育兒讀本、湯飲養生、小說、歷史故事等各種圖書。
圖書論斤賣,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多年前就有書店打出這樣的招牌,并在公眾中引起了一番熱議。縱觀人們爭議“圖書論斤賣”的焦點,主要集中于這種商業行為是對圖書的褻瀆,讓讀書人情難以堪。但筆者并不以為然,既然這一現象客觀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還大有市場,那就需要我們冷靜看待,思考其背后的深層原因。
首先,商家有商家的頭腦,“圖書論斤賣”是一種促銷手段,無可褒貶,更不必責之。恰恰相反,這至少折射了出版界的若干現狀,比如正規出版物也是泥沙俱下,定價虛高,讀者常常望價興嘆。而“論斤賣”就相當于打折,綜合計算,是打了三四折。這對無錢買高價書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論斤賣”為一些滯銷圖書提供了出路。據了解,許多滯銷已久,賣不掉的書直接退給出版社,最后都成了出版社手中的一塊“燙手山芋”。如果不處理掉,就只能化為紙漿,這對出版社而言可是一筆不小的損失。減少損失也是“圖書論斤賣”不斷涌現的原因。
至于有人認為“論斤賣”是對知識的褻瀆,是不尊重作家勞動成果的消極行為,就有失偏頗了。為了激勵大家學習知識的熱情,為了使圖書能從書店倉庫里走出去落戶到讀者的家中,有的書店用“論斤賣”來進行促銷,讓“死物”復活,吸引讀者去購買,讓知識變為社會人的財富,又有何不可呢?
雖然“圖書論斤賣”讓有些人心里感到怪怪的,但它卻讓書籍盡快走進了千家萬戶,讓那些囊中羞澀的讀書人獲得了精神文化食糧,減少了書店的庫存,使少數人的知識變為多數人的財富,是件好事。
同時,這對那些經濟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出版社及其經銷者來說,也是一種警醒。如果他們不想辦法在提高出版質量、降低圖書價格、吸引讀者購買上下功夫,他們的圖書也會淪落到“論斤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