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打通西域與開辟絲綢之路

2015/1/23 10:34:14 點擊數: 【字體:

打通西域與開辟絲綢之路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是世界遺產“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之一。

    童  超

    兩漢時代,漢朝政府與周邊及域外各民族和國家交往廣泛。西域諸國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向外進行民間貿易往來,實際上構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而漢朝政府對西域的開發及苦心經營,對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暢順更是至關重要。各國使節頻繁往來,隨之而來的商旅、僧侶絡繹不絕,終于實現了東西方連接的夢想。

    初通西域

    西域是見諸中國史籍的一個地理概念,泛指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大地區。歷史上狹義的西域指今敦煌以西到新疆全部;廣義的西域則可遠至中亞、西亞、印度半島、北非以及東歐部分地區。

    漢代以前直至遠古時期的新疆地區,基本沒有確切系統的文獻記載,故稱“史前西域”。西域一帶地理環境特征分明: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的地區屬于溫帶干旱半荒漠和荒漠氣候,適合畜牧業的生產經營,當地居民多具有游牧民族的特點。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被稱為“行國”,其中又以烏孫較為突出。烏孫極盛之時,是一個有10多萬人口的騎馬游牧部落。天山以南地區屬于暖溫帶極端干旱荒漠氣候,灌溉農業發達,當地居民多具有定居民族的特點,這里的國家被稱為“城郭之國”。各個綠洲上的國家情況有所不同,或以畜牧為主,兼營農耕,如鄯善等;或以農耕為主,兼有畜牧,如于闐等。

    漢武帝統治時期,西遷的大月氏與匈奴有仇,漢武帝恰恰想尋找討伐匈奴的同盟軍,因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100余人從長安出發,但不久就被匈奴捕獲,扣留10多年。后來,張騫逃離匈奴,繼續西行,才輾轉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已經西遷,現居地土地肥沃、人們安居樂業,不再考慮向匈奴復仇之事。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終沒有說服大月氏。然而,張騫帶回的豐富的西域知識,是中原漢人聞所未聞的。河西一役(公元前121年,漢與匈奴之戰——編者注),漢軍打通河西通道。在此形勢下,張騫建議漢武帝與烏孫結盟,共同打擊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奉命西行,企圖招引烏孫東歸。此時的烏孫國家分裂,國王年老,既對漢朝缺乏了解,又懼怕匈奴,張騫未能如愿。但烏孫使者隨張騫來到漢朝,“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從而開啟兩國交通往來。而張騫派遣出使大宛、大月氏、康居等國副使,幾年后多與出使之國的使臣回到漢朝,“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苦心經營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每年都要向西域派遣使團,以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但到了兩漢之際,由于政局動蕩,這些使團或受到匈奴的侵擾,或遭受西域小國的劫持,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為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漢朝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軍事機構,以監護西域南、北兩道的安全暢通。西域都護相當于內地郡守,下設副校尉、丞、司馬等屬吏,有統率的軍隊。其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這對于加強漢朝對西域的控制和軍事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西域屯田的順利進行和過往商旅的正常往來。伴隨中原王朝的治亂和國力的興衰,西域諸國或歸附漢朝,或臣服于匈奴;與中央政府的聯系,或緊或疏,甚至完全斷絕。

    東漢光武帝初年,西域諸國無法忍受匈奴的沉重賦斂,相繼請求漢朝派遣都護。光武帝劉秀考慮到天下初定,無暇西顧,予以拒絕。漢明帝時,政局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反擊匈奴、恢復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統治已經成為可能。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跟隨竇固出擊匈奴,建立戰功,因此被派遣出使西域南道諸國。班超一行走南道,至鄯善。他因時行事,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豪邁氣魄斬殺匈奴使者,安撫鄯善,威震于闐,靖定疏勒。明帝去世,漢朝盡撤西域屯兵,班超決定率部返回中原。疏勒等國害怕匈奴卷土重來,苦苦請求班超留駐西域,于闐王甚至抱住馬腿,說:“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班超因而決定留駐西域,苦心經營,使絲綢之路保持暢通。和帝之時,班超擊敗月氏,討伐焉耆,使焉耆降服漢朝,“于是西域五十余國皆納質內屬焉”。班超在西域的軍事外交實踐,使這一地區和中原的聯系空前密切,也為東西文化交流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班超再通并經營西域之功,其意義絕不亞于張騫初通西域之舉。

    值得一提的是,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甘英抵達條支海濱(今波斯灣),無功而返。即便如此,此行仍加深了漢朝對沿途各地情況的了解。永元十二年(100年),一個羅馬商人使團到達洛陽,這是中國與歐洲有據可尋的首次交往;傅垩屿渚拍辏166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者從海路輾轉來到洛陽,敬獻象牙、犀角等禮物,中西方開始了有明確歷史紀年的官方交往。

    “絲綢之路”的提出與作用

    19世紀后期,德國地理學家里西霍芬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貿易通道,從今天的西安出發,經新疆分南北兩路,越過蔥嶺,到達中亞、西亞各國,再由這些國家轉道至歐洲。其實,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向外輸出的物品遠不止絲綢一宗,但以絲綢最為有名。從公元前2世紀起,以后的千余年間里,中國的絲綢經由這條商路遠銷地中海世界,成為國際市場上聞名遐邇的暢銷商品,此路故而得名。

    早在張騫通西域前,西域綠洲諸國為了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必須謀求各個綠洲之間的合作,互通有無,無形中溝通了綠洲之間的交通路線,奠定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張騫通西域,使綠洲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東西方之間的聯系又借漢朝的政治力量進一步加強,使絲綢之路得到實質性開發。東西方彼此間物質、技術、文化的互相需要,是絲綢之路得以開通的根本性原因。各國商旅的貿易往來,使節的頻繁交通,都對絲綢之路的實質性進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漆器及其他手工藝品輸入西方;中亞和西亞的一些植物品種、盛產于康居等國的皮毛紛紛輸入中國。精通天文、農業等技術的人才移居西域地區,對于推動當地生產技術和科學進步,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西域地區具有波斯、印度風格的樂舞、美術、生活用品等一時間也引得西漢皇室、貴胄競相效仿。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中國與西方文明頻繁接觸,交流持續不斷,而西域則成為各個文明的交匯、融合之地。

    漢代,不僅有陸路絲綢之路的開放,幾乎同時也有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東南沿海擅長航海的百越民族,沿著大陸邊緣的海岸,經過長途航行,到達東西方海上交通的匯聚地南印度洋海岸,進行各種物品,主要是奢侈品的交易。隨著歷史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

    (作者童超,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本文選自《看得見的中國史》,該書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