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破解保護和開發難題】
“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時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賄絕。”唐代南詔時期,樊綽在《蠻書》的《河賧賈客謠》中描寫了茶馬古道來往客商的行旅艱辛。
“從麗江經拉薩到印度的卡里姆邦,三個月的跋涉,如果要牲口存活下來,馱子輕、路程短和飼料足是必要的。途中沒有大道,只有一條彎曲山路,通過陰暗多石的峽谷,沿著陡峭的大山忽上忽下,涉過咆哮的冰川溪流……”俄國人顧彼德曾在《被遺忘的王國》中,描述了20世紀40年代茶馬古道上馬幫的勇敢。
“紅繩”上的古道與古鎮
千百年來人們反復詠嘆的茶馬古道,興于唐宋,是一條綿延數千里、以茶馬互市為主要貿易、以馬長途馱載貨物的交通要道。它從橫斷山脈東側的云南和四川的產茶地起始,穿過橫斷山脈和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西向拉薩,最后通向喜馬拉雅山西部的印度。
首次提出“茶馬古道”一詞的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長木霽弘認為,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等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是中國藏區連接祖國內地和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紐帶,是中國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西南各少數民族共生共存的歷史見證。它不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險峻的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運行的古道。
“抗戰時期,茶馬古道是唯一向國內運輸生活物資的國際陸路運輸線,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中國茶馬古道研究中心理事蔣文中說。“茶馬古道像一條吉祥的紅繩,將大西南眾多少數民族連接到了一起。”云南納西族學者楊福泉如是感慨。
而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個古鎮,仿佛是系在“紅繩”上的珍珠。
瀾滄江畔,山麓上的云南省鳳慶縣魯史古鎮,2000多年前就有南方絲綢之路經過,700多年前魯史已成為滇西茶馬古道第一鎮,400多年前就形成保存至今的古鎮建筑群。走進“三街七巷一四方街”格局分布的魯史古鎮,仿佛走進了魯史700多年的歷史風云,阿魯司巡檢司衙門遺址記載著明清“改土歸流”的歷史;中原徽派建筑風格與白族照壁彩繪混合的民居反映了中原漢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近百年歷史的“俊昌號”茶葉商號遺址濃縮著魯史茶葉貿易的繁榮。樓梯街的青石板上,一塊塊被馬蹄踏穿而留下的碗狀馬蹄印,印刻著千年馬幫文化。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東南部的云南劍川縣沙溪古鎮,元代以前已是茶馬古道進入迪慶藏區的交通要沖。處處青瓦泥墻的沙溪寺登街,被稱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這里也是世界上唯一將民族宗教歷史文化與商業馬幫文化融為一體的古集市。
麗江,自古就是滇藏貿易的重要集市和茶馬古道的中轉站。麗江西北面的束河古鎮,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束河四方街,亦是明代木氏土司開建的麗江四大集市之一。
湮沒于荒草的文明遺跡
然而,今天在數千公里的茶馬古道上,像束河、魯史、沙溪這樣保存比較完整的茶馬古鎮已經很少,殘存的石板路、商鋪已為數不多,多數遺址遺跡已經消失在山野荒草中。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鎮是六大茶山之首,唐宋以來就成為茶馬古道的起點,千百年來是茶葉貿易繁盛、馬幫往來如織的邊陲重鎮。但1970年的一場大火,讓古鎮建筑大半淪為廢墟,所剩無幾的遺跡也逐漸滅失,如今許多古道青石板路被水泥路覆蓋。
大理州劍川縣城建于元代,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但古城墻在20世紀50年代已全部被拆除。曾實地考察的蔣文中認為,現在的縣城因為城建規劃混亂,未注意保護古跡特色,已難覓茶馬古鎮的蹤影。而在保存遺跡較好的沙溪古鎮,青石板古道也大都被公路所覆蓋。即使在滇川交界處金沙江畔的奔子欄鎮,這個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也已難尋茶馬遺跡。
《云南省“茶馬古道”總體保護規劃前期研究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一的文物保存狀況不明,剩下的文物中超過一半保存狀況一般或較差,急需保護。在現有國保單位名單中,有一部分國保單位界定不清,每個遺產點的信息記錄很不全面。茶馬古道很多路段上還有許多未列入國保單位的遺址點,如梅里段上的“馬幫神壇”、哀牢山段的“玻烈橋”等。
拯救古道文化遺產
多年前,楊福泉就多次呼吁對茶馬古道文物資源進行全面普查,了解家底,才能保護開發。
云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余劍明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于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云南省文物局率先啟動茶馬古道(云南段)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并受國家文物局委托承擔《云貴川茶馬古道資源調查和保護對策研究》課題,將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各州市茶馬古道文物資源的現場調查工作。從初步調查的茶馬古道遺產構成看,四川省有54處,貴州省43處,云南省90處,其中云南驛道61處,占云南總數的67%。
云南文物部門的普查行動讓楊福泉感到欣慰,他尤其推崇劍川沙溪和麗江束河保護開發茶馬古道遺址的模式。沙溪鎮寺登街2001年入選世界性瀕危建筑保護名錄后,劍川縣積極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國家區域與地方規劃研究所開展合作修復寺登街,相關工作基于嚴格保留歷史原貌的原則,不刻意復古。而束河古鎮則采取“分區制”模式,既在傳統古村落外圍進行拓展,又保留了村落的田園風光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格局。
但同時,他也憂慮重重:茶馬古道沿途的歷史文物仍欠缺規范而有效的保護,沿線重要歷史遺址和文化景觀鮮有標識和介紹,甚至在麗江大研古城、束河古鎮這樣的熱門旅游景區也很缺乏。古道的影像實錄資料很少,沿線民俗舊器正在不斷流失。“茶馬古道亟待對沿線的文化遺產進行符合文化遺產修復原則的規范性保護,積累豐富的遺產口碑和影像資料,我建議通過建立茶馬古道沿線博物館來搶救保存民俗舊器。”楊福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