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今天如何吟唱古典詩詞

2017/7/3 11:19:44 點擊數: 【字體:

  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藝術特點可以清楚地看到:詩與歌原為一體,是文學與音樂在藝術審美層面的有機結合,是人類通過有聲語言表達自身情感體驗最自然的藝術形式。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詩經》三百零五篇,孔子用琴、瑟等來伴奏、歌唱,也用來教育學生。《墨子·公孟》中“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的闡述也說明了,詩原本就是一門可以通過多種表達方式、多種演繹手法來展現的綜合藝術。從歷史角度看,兩千多年來,我國詩歌藝術與音樂藝術的發展是并駕齊驅的。從《詩經》的雅樂范本、《楚辭》淳樸清新的地域民歌元素,到漢樂府敘事篇章中豐富多樣的演唱、伴奏形式,再到唐詩中精雕細琢的音韻、結構特點,以及宋詞曲牌中華麗絢爛的器樂化音樂語言的廣泛應用、文體與曲體的高度統一等等,可以說,詩歌藝術作為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具傳播效應的文化載體,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推動并引領著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發展潮流。在文化功能與審美理念層面,古典詩歌與傳統音樂也有著內在、緊密的聯系,不論是禮樂的教化思想、雅樂的審美情趣,還是文人音樂的言志風格、民俗音樂的敘事手法,都可以看作是在詩的藝術范疇下,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的凝練結合與高度統一。

  然而,今天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古典詩詞作品,大多只是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一方面,這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詩歌作品演繹完整記錄文獻的嚴重遺失、損毀,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傳統音樂記譜法的特殊性與多樣性,造成了古代詩詞音樂溯源與音響復原的諸多困境。因此,古典詩詞作品的創作初衷雖飽含音樂元素,但如今大多卻只能通過朗誦的方式來傳承和推廣,這不能不說是文化藝術傳播中的一大憾事。

  音樂的喪失,影響了今人對古典詩詞整體風貌的感知、欣賞。中國的古典詩詞,如果不從音樂的角度來解讀,那就少了品賞詩詞的一個天然維度。

  什么是詩詞吟唱?

  吟,《辭海》釋為“吟詠、作詩”,就是依著一定腔調緩慢地、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的讀,是一種不急不慢,韻律性極強的誦讀。唱,是依照樂律發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歌唱。詩詞吟唱表演性強,一般都有樂譜可依,是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是古典詩詞音樂美的升華。無論是古樂譜文獻中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歌曲,還是當代音樂家依詞配曲的新作,都有著強烈的聲音藝術美感。

  當前,國學熱、詩詞熱已然成為新興的社會浪潮,如何更好地將經典與時尚融合,讓古典詩詞吟唱推廣開來,并重新綻放藝術的光彩,是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夙愿。在這方面,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作出了不懈的嘗試、努力,創作了一系列廣受歡迎的古詩詞吟唱作品。項目團隊借鑒近年來我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樂律學、古譜學、音樂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從《瑟譜》《白石道人歌曲》《九宮大成》《魏氏樂譜》《碎金詞譜》等20余種古樂譜文獻中,輯錄出原汁原味的古人歌詩曲調,同時,參考古典詩詞吟誦大家們的吟誦作品,積極整理、保存、傳承當代吟誦大家的吟誦曲調。通過“古樂譜譯編”與“傳統吟誦調改編”的手法,項目團隊力圖將古老的詩詞音樂作品,通過現代的記譜方式和專業的音樂編配、制作模式,以及“文人唱詩”的演繹手法,使其重新綻放藝術的美感。一般來說,古樂譜的記錄比較簡約,只有大概的曲調輪廓,調式、節拍、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都不清晰;傳統吟誦調的音樂表現又相對自由,在傳唱過程中加入了吟誦者各自的主觀即興成分,曲式結構不甚規范。結合這些特點,創編人員通過對不同版本古代歌詩樂譜的反復對比,和不同專家吟誦曲調的細致研讀,選擇、整理出藝術性更為豐富的旋律曲調,再根據每首作品內容設計定調、節奏型、段落結構、演唱風格等細節。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的和聲、編曲技術與數字音頻技術,結合現代人的音樂審美取向與詩歌的傳唱特點進行演唱錄音制作,并通過互聯網推廣開來。種種努力,只為用現代的傳播方式傳承經典,服務社會,拉近古詩詞、傳統音樂與當前普通受眾的距離,將失落的古代歌詩傳統撿拾起來,傳下去。

  現代人吟唱古典詩詞,有兩方面值得特別注意:

  第一是“古”,古典詩詞的文辭與文體是經過歷史沉淀的,曲調也出自古人吟唱詩詞的樂譜或代代相傳的吟誦調,我們必須從其產生的歷史文化環境出發,準確把握古代詩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是“新”,經典是常在常新的,我們也應該立足于現代土壤,以現代的聲音藝術語言來詮釋古典詩詞,實現古典與現代的精神溝通,而不是單純的復古。只有溝通古典與現代,才能在歌唱中全面展現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意境。

  因時代邈遠、文獻記錄不足,對于古人究竟是怎樣吟唱詩詞,我們知之甚少。再加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語音的變化,現代人吟唱詩詞,顯然無法百分百復原古人。在堅持還原古人詩詞吟唱樂譜的前提下,詩詞吟唱的方法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應有所變化與發展:

  一、用普通話吟唱。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僅漢語中就有許許多多的地方語言。用這些方言吟唱、吟誦詩詞,平仄分明,節奏抑揚,很有韻味。但這對于普及中華文化是不利的。而且古詩詞中的語詞有屬于其特定時代的發音,現代漢語的語音與古漢語的語音已有很大區別,不可能在現代完全復原古漢語的發音。所以,在推行普通話的今天,無論吟誦還是吟唱,都要倡導以普通話的方式推廣。

  二、體悟詩詞意境。古詩詞言簡義豐,吟唱詩詞,首先要了解其作者和創作背景,這樣有利于我們理解詩詞里的情感。體會了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之后,我們就能確定吟唱的感情基調。確定了感情的基調,我們還要咬文嚼字,從古代漢語出發,了解每一個字背后的深厚情感內涵。只有在情感上貼近詩詞,才能在吟唱時完美呈現。

  三、語調抑揚起伏。從古至今,吟唱、吟誦詩詞都要求吐字清晰,發音明朗,特別是咬字歸韻一直被大家所強調。還要特別注意傳統詩詞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揚交替的規律,平聲長,仄聲短。漢語中一些詞的古音和現在的普通話是不一樣的,對詩詞平仄的判斷還是應該根據古音來判斷。這就需要我們多積累古代“小學”的知識。白居易在《與元久書》中道:“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只有字正腔圓、聲音張弛有度、節奏韻律抑揚起伏的吟唱,才能體現出古典詩詞的韻味。

  (作者:何洋,系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音樂制作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