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清華簡與《左傳》中的武姜

2017/6/5 17:11:27 點擊數: 【字體:

  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記述鄭武公去世后,鄭武夫人(即武姜)規誡嗣君(文中稱孺子,即鄭莊公)之事。

  武姜在規辭中,從“先君”武公依靠大夫治國的經歷講起,規誡年幼的嗣君守喪期間把治理國政大權,交與大夫老臣管理,并從歷史與現實政治兩方面講了這樣做的道理。她回顧歷史說:“昔吾先君,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大夫而與之偕圖……故君與大夫晏焉,不相得惡。”“吾君陷于大難之中,居于衛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也。”關于具體的政治安排,她說:“今吾君既世,孺子汝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糾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婦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執豎卑御、勤力射馭、媚妒之臣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

  這篇文獻引起人們的注意,特別是嗣君三年不得干預朝政,而將國家交大臣治理之論與通常認識似有不符。與此相關,涉及人們對《左傳》中武姜其人的認知。

  《左傳·隱公元年》記有“鄭伯克段”之事,《古文觀止》以《鄭伯克段于鄢》為名將其置于書首。篇中言武姜因難產而厭惡長子莊公,而愛小兒共叔段,終釀成兄弟鬩墻的大事件。這一記述影響到清華簡整理者對《鄭武夫人規孺子》的基本判斷。清華簡整理者對于規誡嗣君將治理國政大權交與大夫老臣三年,斷為武姜出于幫助共叔段“奪權”的需要,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陰謀”,“實際的目的只有一個,阻止莊公的順利登基理政”。這種評價,顯然是受到了《左傳》的影響。

  如果拋開成見,我們會發現,武姜規孺子三年后理政,并非出于奪權的“陰謀”,而是高明的政治安排。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和《鄭世家》相關記載推斷,武公去世時鄭莊公十三歲。十三歲的嗣君,很難獨理國政。武姜臨事不亂,縱觀全局,規誡莊公三年內“毋知邦政,屬之大夫”,這是一種明智的政治方略。她的明智就在于選擇一種可依循的古禮,讓年幼的嗣君平穩度過政權交接的困難時期。

  嗣君三年不理國政,本于古禮。這種古禮以“高宗亮陰”的傳說方式留存下來。高宗,即殷商中興之王武丁,相傳他即位時曾三年“亮陰”。最早記載這一事件的典籍為《尚書·無逸》篇。篇中周公訓教成王時說:“(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亮陰”,典籍也稱“諒陰”“亮闇”或“梁闇”,與古人居喪之禮有關。《論語·憲問》篇載有孔子與子張關于這一問題的對話: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按照孔子的說法,國君去世,百官各司其職,聽命于冢宰三年,是古人的慣例。考之史實,“高宗亮陰”確非個案。據《韓非子·喻老》篇記載,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這一狀況與殷高宗“三年不言”極為相似。

  嗣君“亮陰”,三年不言,其意義不僅在于守居喪之禮,更是舊君崩亡時完成君權接替的一種政治手段。舊君初喪,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得國常于喪,失國常于喪。”(《國語·晉語》)舊君已逝,各方力量盤根錯節,歷史上許多篡弒之事,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新君欲順利承位,絕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政權。此時,嗣君依靠三年不言的守喪方式,反而能穩定局勢。不言,更能震懾臣下,使之不敢妄動,也能暗中觀察、培植自己的力量。

  《呂氏春秋·重言》記載高宗“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懼,患之”,說的就是高宗“不言”的震懾力量。《殷本紀》敘述此事時,也強調了“不言”的作用:“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把政事交與冢宰三年,伺機“觀國風”,而獲“其佐”。楚莊王即位時“三年不動,不飛不鳴”,也是在積蓄力量。“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其不飛,將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呂氏春秋·慎言》)“定志意”“長羽翼”“覽民則”,正是其三年“不言”的用意所在。

  武姜囑嗣君“毋知邦政,屬之大夫”,不僅出于上述政治因素的考慮,而且有具體明晰的方略。她訓誡莊公:“孺子汝恭大夫,且以教焉。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使御冠也,布圖于君。”“如弗果善……其罪亦足數也。”莊公聽從武姜教誨,“毋敢有知焉,屬之大夫及百執事,人皆懼,各恭其事”。這一政治謀劃的結局,與殷武丁“卿大夫恐懼”的效果相同。

  過去人們所熟知的武姜,是“鄭伯克段”事件中那個偏狹的母親。左氏大加渲染的敘事筆法,讓人對武姜“愛惡之偏,以基骨肉相殘之禍”(《古文觀止》評語)的印象揮之不去,對故事結尾的細節忽略不察。

  《左傳》記鄭莊與姜氏大隧之中相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關于這一賦詩情節,人們往往做淺表解讀,認為是莊公與武姜母子虛偽的表現。實際上,這一行為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我們理解武姜這一人物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賦詩”是春秋時貴族社會的重要文化傳統。其意義有二:或“造篇”,或“誦古”。“造篇”就是自己創作,“誦古”就是誦古詩之意。無論造篇,抑或誦古,都反映出春秋時貴族的禮樂文化修養。武姜與鄭莊母子間的“賦詩”是以“造篇”的方式呈現的。武姜與鄭莊公的酬對,儒雅得體,說明她有很深厚的禮樂文化方面的修養。這與清華簡中武姜的形象正相映照。

  “遂為母子如初”一句,是另一個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它對我們理解武姜與鄭莊公間的母子關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母子如初”,說明當初武姜與莊公曾有過正常的融洽的母子關系。“鄭伯克段”這一鄭國的宮廷斗爭與家族悲劇,是隨著共叔段勢力增長,兄弟間矛盾激化才產生的。《左傳》作者為敘事生動,渲染當年莊公的“寤生”,模糊了母子矛盾產生的時間,致使人們對武姜其人的整體認識出現偏差。

  (作者:李穎 系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漢教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