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之一
作品之二
熟知中國美術史理論,或者是有流派師承者,大抵上應該都懂得傳統與傳承的關系,并且在這種關系的辯證理解下表現美術之于形式的精神訴求和某種意義上的思想光芒。而美術的魅力就在于此,穿越千年的歲月,散發著經久彌新的藝術靈光,豐富和延續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作為北派山水畫家代表之一的高敬安,其雄強渾厚、大筆姿意的作品風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強烈的凸顯著他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指向。我在遴選和解讀其大量的繪畫作品時,總結出如下特點,供大家參考指正。
其一、高敬安先生的北派畫風明顯且漸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他擅長用積墨和潑墨渲染烘托具體的物象,在宏篇巨制的重大題材上他更注重對濃淡關系和局部細節的精準把握,把那些山水的主體結構和個人審美感受有效地結合起來,讓繪畫的體面關系和諧地融入傳統的表達之中,而最終實現審美的視覺改變與升華。這就是高敬安的作品“蒼茫幽遠而又黑密曠朗”的原因。至于那些“即黑當白”的空間處理及他對主題架構的概括性寫意,使他的作品更多的呈現出一種渾厚華茲、氣象萬千。墨韻生動的畫面擴充和體量感,一如王維“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于圖,寫百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底”之佳境。大有荊浩先人之遺風。
作品之三
作品之四
其二、高敬安先生的作品中蘊含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無論是山水畫還是花鳥畫,他始終用一種積極、昂揚的心態,飽滿的筆墨和明快的格調表達他對自然景觀和動植物的那份癡愛,蒼松、遠山、瀑布、丘壑、古橋、茅亭……這些王屋山、太行山隨處可見的風景和植被生息,都表達著高敬安先生對故鄉夢牽魂繞的苦戀,更是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實寫照。這種情感恰恰是任何文化藝術品都應該秉承和堅持的正確導向,而那些為了金錢和名利盲目迎合市場的浮躁、淫俗、惡搞之作就顯得多么卑微氣短而又蒼白無力啊!
高敬安先生還注重用筆墨詮釋他的人生理想。他的作品都有其豐富的主題思想,充滿詩性的意味而又哲思悠遠,那作品中詩書畫的絕佳組合都表達著他“我筆寫我心”和“抒胸中逸氣”之“高氏精神”。托物言志,感慨人生,高敬安用哲學的思想觀察和體驗生活,并用藝術的畫筆和色彩巧妙的表現一種形式的寓言高度來嫁接作品的思想,以此延伸創作者感性的精神內核。從而彰顯他對真、善、美的呼喚和對假、惡、丑的鞭撻態度。
作品之五
作品之六
作品之七
其三、高敬安先生的作品立足傳統而更強調創新。郭熙曾在游記中寫道“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木以山為面,以亭為眉目……此山水之布置也”,高敬安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嚴格遵循古法的“老實人”,但他在“不以成法自囿”的要求下更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諦。所以,他經常外出寫生,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被他爛熟于心、成竹在胸,一尺多厚的速寫稿就是最好的佐證。“畫前人所未畫過的事物,畫前人所未表達的形式,畫前人所未涉足的構成”這幾句話正是高敬安先生踐行的藝術標準和不懈追求的動力。他在堅守自我風格的同時也在苦苦變法、吐故納新,不斷的完善、變異和否定自己,可謂是“取古法而出新意”。他這種兼收并蓄,貫通融合的謙誠、求真態度,使他的創作狀態一直都處在“妙不可言”的亢奮之中,無數新作的扛鼎問世已經證明了他的探索和嬗變。
……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著名美術評論家胡勃教授和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等在應邀參加高敬安先生的個人畫展時曾感慨地說:“高敬安的勤奮態度和作品的質量,奠定了他在全國美術界的地位。”我想,此評并非虛譽,高敬安先生當之無愧!
(作者簡介:河南省愛心基金會秘書長、河南人民書畫院理事長、中國藝術評論家學會研究員、《節能減排論壇》雜志社社長。)
【畫家簡介】
高敬安,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濟源市。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協山水畫藝術委員會顧問、河南省書畫家協會副主席,荊浩書畫院院長、當代全國百杰畫家之一。
其作品曾入編《國畫家》、《收藏家》、《美術》、《中南海書畫收藏集》、《中央黨校書畫收藏集》、《中央電視臺書畫收藏集》、《中國畫百家》、《當代山水名家畫稿》、《當代花鳥畫名家》、《首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集》、《翰墨書畫四大家》等美術作品集百余部,并應邀赴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中國臺灣等地展出。出版有《高敬安山水畫集》、《高敬安花鳥畫集》。(原標題:守望中的嬗變 ——高敬安繪畫藝術解讀)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時間:2013年0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