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特色與危機并存
2013/6/5 9:51: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要大力推進學齡前兒童滬語教育工作,遴選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試點,并逐步在全市推行。
方言不僅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種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文化記憶。如何保護和傳承方言,現在已成為不少地方共同關注的話題。
我國從1955年開始在教育體系中推廣普通話。到2010年,普通話普及率已經達到54%以上。相比普通話推廣取得的成就,方言卻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化了。
傳承文化內涵多
“方言是寶貴的地域文化載體,是漢語文化的財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韞佳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據了解,方言的種類繁多,以不同地理劃分方式歸類于不同的地方語系。其中官話、湘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吳儂軟語等七大方言支撐著漢語的整體架構。
一位廣西的李先生說:“我來北京三年,普通話越來越標準,現在都有人說我有北京口音了。但跟老家的朋友在一起,我們還是說廣西方言。”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漢語方言學專家王莉寧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我是廣西人,走在路上聽到有人說家鄉話會感到格外親切,甚至想前去與之攀談。”
此外,方言也是一些地方藝術的依托。像蘇州評彈、越劇等地方藝術,都要用當地方言去演繹,才更有魅力和特色。
“漸行漸遠”需保護
“只有在老鄉聚會的時候才會說方言,平時都講普通話”,當被問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方言作為交流語言時,一位來自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吳女士說。
據了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語言報告》中,中國包括82種語言。學術界估計,如果算上那些尚未進行系統調查研究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大約有120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漩認為,目前這120種語言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有幾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
王韞佳分析說:“語言的使用是與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密切相關的。首先,老百姓所接觸到的大部分有聲信息都是通過普通話來傳遞;其次,漢語方言的衰落也與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普通話教學有關。此外,人口的頻繁流動也使得地方語言難以長時間保持原汁原味。”
多種形式存方言
2010年,粵語的存廢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普”、“粵”能否共存,怎樣才能給方言留存一定的生存空間等問題成為了各方爭論的焦點。
對此,王莉寧分析道:“普通話與方言都是中華語言文化的載體,二者并不對立。普通話作為通用語、大范圍使用的公共語言,利于日常交流。但在私人場合,可以給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間。”
王韞佳認為,對于保護方言,語言學工作者不僅要對漢語方言進行田野調查和理論研究,同時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數字化的手段把有聲方言資料永久性地保留下來。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溫州市于近日在市圖書館發布《溫州方言文獻集成》,以圖書文字的方式對方言進行了保存。此外,山東省青島市也在日前啟動了方言保護工作,對方言的傳承和保存進行整理和錄制。(原標題:方言:特色與危機并存)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