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三國時期“空城計”為何屢試不爽

2013/9/16 14:19:06 點擊數: 【字體:

    無論是看《三國志》或者是《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那時的人都愛使用“空城計”,且不管誰使用,對手是誰,都能屢試不爽。人們不禁要產生疑問,難道如此一個小花招兒,竟然就沒人識破?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那么,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機呢?

    讓我們看看趙云的那次“空城計”吧。據《三國志·趙云傳》記載:夏侯淵兵敗身死后,曹操自長安出征,兵臨漢中。劉備抵擋不住,退守漢川,只能憑借天險與曹操抗衡。這天,翊軍將軍趙云帶了數十騎在外扎營,剛好碰上曹操大軍進到北山下。趙云數十人且戰且退,退到營內。曹操大軍壓境,眼看趙云危在旦夕。孰料第二天,劉備來到趙云營地,發現曹軍死傷者眾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當時曹操的兵馬一直追到趙云的營外,但見營門大開,生性多疑的曹操忽然覺得這個陣勢有點兒嚇人,心想很有可能是趙云的誘敵深入之計。趙云想先把曹操的兵馬引誘到軍營當中,然后伏兵四起來一個甕中捉鱉。曹操于是下令停止前進,可就在他們猶豫的這一刻,趙云突然擊鼓放箭,主動出擊。這下,曹操就更以為對方是早有準備,慌忙傳令后退。趙云一陣窮追猛打,曹軍潰不成軍,死傷甚眾。

    當然,最膾炙人口的“空城計”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付司馬懿的那次,盡管這只是小說家之言,但也足以說明此計絕對實用。類似“空城計”的段子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比如張飛在當陽橋喝退曹兵、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草船借箭等,都具有“空城計”的性質。按說,無論是曹操還是司馬懿,都是足智多謀的人,為什么會屢屢上當呢?其實,恰恰是因為他們足智多謀,“空城計”用在他們身上,才最有效。

    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魏蜀吳三方中,曹魏最強大。古代戰爭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兩軍對壘,總是弱小的一方愛用奇謀,因為按常理出牌,他們肯定不是對手。而強大的一方呢?是求穩怕亂,寧肯不勝,也不愿冒險。

    就拿諸葛亮對付司馬懿的那次“空城計”來說吧。司馬懿統大軍十五萬,占有絕對優勢。面對諸葛亮設的“空城計”,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冒險進攻,二是全軍撤退。司馬懿不是毛頭小子,他是個謹慎到多疑的人,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后者。司馬懿可能是這樣想的,假如冒險進攻,有兩個結果:一是那就是座空城,不消說大獲全勝,活捉諸葛亮,立下蓋世之功。二是面前是諸葛亮的誘敵深入之計,進攻如果失敗,不是損兵折將,就是全軍覆沒。當然,對別人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對司馬懿來說就不是了。因為曹魏高層早對司馬懿心存忌憚,一旦戰敗,就給了政敵打擊他的借口。一次戰役的失敗,司馬懿賠上的也許是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是整個家族的性命。

    當時,司馬懿的大腦肯定是高速轉動的。相對冒險的收益,失敗的損失太大了,最后他的選擇是全軍而退。司馬懿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后來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留得狐貍在,獵手不失業。來日方長,慢慢玩吧!

    再說諸葛亮,他在使用“空城計”的時候,是充分分析了對手的心理和處境后才作出的無奈之舉。假如來攻城的是曹魏的嫡系將領,人家才不管你虛虛實實呢,攻進去再說,大不了兵敗了回去挨頓臭罵。因為來攻城的是司馬懿,司馬懿是個聰明人,他素知諸葛亮一向謹慎,所以才會中計。兩個人就像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其實彼此心知肚明。

    曹操不僅吃過“空城計”的虧,而且是使用“空城計”的行家里手。據《魏書》記載:建安二年春,呂布和陳宮率一萬多人從東緡(今山東金鄉)出發進攻曹操。當時曹操駐軍乘氏(今山東巨野),士兵都下鄉收麥子去了,留守的不到一千人。情急之下,曹操便讓隨軍女眷都到城上短墻處去站崗,所有的兵力也都用上。呂布來了以后,看見曹軍人數不多,城墻上站著女人,屯西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懷疑那里有埋伏。呂布雖然驍勇異常,可也不是個拼命三郎,于是就對部下說:“曹操這個家伙很狡猾,我們不要上當。”便向南后退十余里。等到第二天呂布再來時,曹操果然在堤內埋伏了軍隊,結果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營而還”。

    曹魏大將文聘也使過“空城計”。據《魏略》記載:曹丕在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江夏一帶。有一回,孫權親率五萬兵馬,包圍了文聘鎮守的石陽(今湖北孝感)。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文聘認為,出城應戰不可能,閉城堅守也難拒敵,苦思之后,忽得奇計,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來,他自己也躲在官衙里不露面。孫權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下說:“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等閑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其中有詐,還是撤退為好。”于是,孫權引兵而退。

    三國時期,“空城計”屢試不爽,不是使用的一方有多聰明,也不是中計的一方有多愚蠢,歸根結底,是勢弱的一方心存僥幸,勢強的一方不愿冒險而已。對使用“空城計”的一方來說,勢不得已之際,只好冒險擺個空城,賭的就是對方在沒有十拿九準的把握下,敢不敢拼個魚死網破。

    可見,只有足智多謀的人使用“空城計”,別人才會相信,畢竟一個成熟的軍事指揮員通常都不會冒險的。將心比心,攻守雙方都是如此。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攻守心理,“空城計”在三國時期才能屢試不爽。(原標題:三國時期“空城計”為何屢試不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許昌網(2013-09-1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