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三寶廟
馬來西亞三寶廟
泰國帕楠稱寺
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東盟各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海上絲綢之路擁有比陸上絲綢之路更為久遠的歷史,形成于先秦,繁榮于明清,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也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提及海上絲綢之路,便不能繞過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至今,在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仍保存著很多與這段歷史緊密相連的古跡,作為繁盛過往的見證者,向人們講述著海上絲綢之路獨有的故事。
印尼三寶壟:因鄭和得名的城市
印度尼西亞第五大城市三寶壟的中文名稱源自于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1405年,中國明代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鄭和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途經三寶壟,帶去瓷器、絲綢、金銀和銅鐵器換取當地特產,與印度尼西亞人開展和平貿易和友好交往。目前,三寶壟仍保留有多處關于鄭和的歷史建筑,其中以三寶廟最為著名。
三寶廟建在三寶壟望安山山麓,背山面海。寺廟建筑由中式建筑和爪哇風格建筑組成,與當地其他廟宇的建筑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寺廟內建有三寶洞、土地洞、船舡爺廟、鐵錨廟和福興廟。三寶洞是寺廟內的一個巖洞,相傳鄭和曾在這里休憩,巖洞不足10平方米,供奉著一尊鄭和的全身像。土地洞位于建筑群北入口大門內,供奉著土地公。緊鄰土地洞的是船舡爺廟,是為紀念隨鄭和5次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王景弘而建,這里常被用于祈求生意上的順利。在船舡爺廟以南是供奉有鄭和像的大殿以及殿后的三寶洞。大殿供鄭和塑像,由四根朱紅色的高大圓柱支撐,頂上的紅琉璃瓦在陽光下特別耀眼。
為了紀念鄭和這位和平通商的使者,當地人將相傳鄭和抵達該地的日子,即中國農歷6月30日定為三寶太監紀念日,相關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每年這天,當地的華僑華人必組織盛大的紀念活動,印度尼西亞各地的華僑華人也遠道而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紀念活動。市民抬著三寶公圣像上街游行祭拜,以示鄭和重游故地,并伴以舞龍、舞獅等活動。1966年,三寶壟市政府建立紀念碑,以印尼語、中文、英語記載了鄭和的簡歷及其訪問印尼的經過。
泰國帕楠稱寺:對聯里的中國故事
大城是泰國古都,1350年至1767年間曾為泰國著名阿瑜陀耶王朝都城,建有宏偉的挽巴因宮。歷史上,大城歷經戰火摧殘,很多古跡遭到損毀,一些保留至今的盛世期間建造的佛像、佛寺、王宮顯得異常珍貴。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育他亞(大城)歷史城及相關城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407年和1409年,鄭和先后兩次到達大城。在泰國,提及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當地華人都會說起帕楠稱寺。這座被當地華人稱為三寶公廟的寺廟,位于大城之南10公里處,瀕臨湄南河東岸,最初建于1324年。帕楠稱寺最著名的鎮寺之寶當屬高度及屋頂的銅鑄佛像,此佛像是泰國最高的坐佛。巨佛的后面有一個擁有8.4萬尊佛像的長廊,這些佛像都建在大殿墻壁的凹龕里。
帕楠稱寺建立的時間比大城還要早26年,當地屢遭戰火,這座寺廟卻奇跡般地被保留下來。寺廟的廟門上掛著一幅對聯——“七度使鄰邦有明盛紀傳異域,三寶駕慈航萬國衣冠拜故鄉。”仿佛在訴說著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帕楠稱寺與鄭和的淵源雖然已經無從考證,但直到今天,這座寺廟仍然是當地華裔商人最為青睞的廟宇,每逢乘船出遠門,都要來這里拜上一拜。
馬來西亞三寶山:馬六甲的中國山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該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馬六甲王國的都城,鄭和七下西洋,其中6次都在此停靠。至今馬六甲還保存不少鄭和遺跡,三寶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處。
相傳,鄭和船隊在馬六甲扎營的地點就在三寶山。三寶山也叫中國山,山雖不高,地勢毓秀,山峰連綿起伏,占地160公頃。相傳鄭和下西洋時,曾將船隊總部駐扎于此,在山上修建宮殿,還在此設立官倉,進行通商活動,用絲綢、瓷器交換當地的象牙、珍珠等。
三寶山腳下至今仍有一座三寶廟及一口相傳為鄭和下令挖掘的三寶井。圍著三寶山轉過去,則會看到一座廟宇,這座前后五進的廟宇名為三寶廟,也叫鄭和廟,是當地華人為紀念鄭和于1673年建成的典型中式建筑。據說,為了保證寺廟建筑的正宗,所有磚瓦建材全部采自中國。
廟內有一座鄭和坐像,上掛“鄭和三寶公”橫幅,門柱上是一副對聯——五百年前留圣跡,四方界內顯英靈。 (原標題:東盟三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