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文物展將赴聯合國 “南海一號”南宋沉船出水的景德鎮瓷器、福建泉州出土的元代印度教石刻、“南澳一號”明代沉船出水的青花瓷……日前,由來自福建、廣東、浙江等省市51家博物館的300余件(組)展品組成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
5月28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福建省文化廳、北京市文物局承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專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透露,該展將作為國家文化品牌在聯合國總部展出,并從今年底開始,用5年時間,重走“海上絲路”,赴東盟十國巡展。
座談會上,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海外交通史專家劉迎勝分析了“海上絲路”的成因:“一是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發展差異,人們對遙遠的文明有著強烈好奇心;二是物質文化的互相需要,中國人口眾多、物產豐饒,有大量輸出商品的基礎;三是航海科學技術發達,人員往來頻繁,使‘海上絲路’成為可能。”
該展以時間為序分為四部分,依次介紹了“海上絲路”從遠古到秦漢、兩晉到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形成發展全過程。展品包含瓷器、絲綢、金銀器、香料、玻璃器等門類。
在配合展覽出版的《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粹》一書中,福建博物院研究員梅全華介紹,“海上絲路”發端于商周,形成于秦漢,發展于三國至唐朝,繁榮于宋元,轉變于明清,是古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東亞、東南亞,以及非洲各國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的重要航路。
展覽在首博開幕以來,已吸引了近16萬觀眾,被譽為我國文博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絲路”文物精品展,并獲得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第3名。應觀眾要求,展覽將延期至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