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國際 >> 瀏覽文章

水資源和羅馬帝國的衰亡

2015/2/12 11:51:49 點擊數(shù): 【字體:

水資源和羅馬帝國的衰亡

位于法國中部安德爾-盧瓦爾的羅馬引水渠遺址
 

    “強盛的古羅馬帝國為何衰亡”一直是個令歷史學者著迷的話題,先前已有大量討論政治、軍事和社會方面原因的研究。然而,在當時地中海地區(qū)普遍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下,支撐龐大帝國的水資源的作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個方面。最新研究指出,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令帝國的糧食供給能力逼近極限,當氣候變化的發(fā)生導致糧食減產和運輸成本飆升時,這個帝國就難免走向衰亡。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環(huán)境學者德莫迪率領了一支由荷蘭水文學家和斯坦福大學古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希望弄清楚羅馬人的農業(yè)用水管理和谷物貿易跟帝國的興衰有什么關系。相關研究論文于2014年12月發(fā)表在期刊《水文與地球系統(tǒng)科學》上。

    谷物的交易其實同時是水資源的交易。一般來說,要生產一公斤谷物需要1000~2000升的水來灌溉。研究團隊因此借用了“虛擬水”這一概念,希望找出當時水資源的來源以及如何在帝國境內流動。研究者利用了斯坦福開發(fā)的羅馬世界地理信息網(wǎng),其中包含了數(shù)百年間帝國境內的貿易運輸路線,還有陸路、河道及海路上運輸糧食的成本信息。在此基礎上,他們建立模型模擬出地質水文信息、溫度以及降水狀況,由此繪制古羅馬時期的地質水文信息圖,據(jù)以觀察各個地區(qū)的虛擬水資源數(shù)量,以及其流向的距離和成本。

    模擬的結果發(fā)現(xiàn),羅馬人的農業(yè)系統(tǒng)高度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的條件,十分倚重從外地進口的水資源。帝國境內到處修建的羅馬式建筑——精良的公共排水系統(tǒng)、大型噴泉、公共浴室和廁所等,無一不在消耗本來已捉襟見肘的水資源,而羅馬城則尤甚。在虛擬水資源的分配上,羅馬城是最大的進口區(qū),每個羅馬城的人平均每天可以享用1100升的水。

    研究還發(fā)現(xiàn),運輸成本和氣溫呈負相關關系。在地中海地區(qū),當溫度上升,糧食產量就會增加,羅馬帝國對虛擬水資源的競爭會因而減少。由于公元前250年到公元400年左右歐洲氣候異常溫暖,所以帝國始終能以不高的成本應付糧食需求,干旱地區(qū)可以從別處進口糧食。不過,高度城市化和大量人口使得帝國對農業(yè)歉收的適應能力逐年下降。一旦氣候發(fā)生大的轉變,農業(yè)就會減產,運輸成本也會飆升,那些過分倚重外地水資源的城市很容易迅速崩潰。當羅馬帝國在公元三世紀陷入長達50年的內戰(zhàn)時,帝國便開始衰落,加上溫暖期在公元400年前后結束,此時的羅馬帝國也快走到盡頭了。

    (徐力恒 編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