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2月28日,山東省濟南市天氣不佳,原本安排在廣場舉行的2015年濟南市首屆迎新春舞龍大賽,被迫移到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四樓排練廳舉行。即使如此,開賽之前還是有大批民眾和攝影愛好者趕到這里,期待一睹這項現已罕見的民俗項目的獨特魅力。與興奮的觀眾不同,坐在臺下的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梅海心里知道,在泉城流傳上百年的舞龍,如今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在城鎮化浪潮中,這項民俗落寞之中隱含著很多無奈。
翻滾、騰躍、盤旋……28日的比賽中,濟陽縣崔寨鎮前街舞龍藝術團憑借精湛的技藝獲得大賽一等獎。前街舞龍的歷史到底有多久,沒有人能說清楚。75歲的前街村村民趙德傳介紹,在他爺爺那一輩,村里就有過年舞龍的習俗。每年,村里的舞龍表演從正月初二開始,一直持續到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個月里,村里的青壯年從一大早就開始到村街上舞龍,一直舞到天黑。
但近些年,前街舞龍參與人員發生了變化——由于村里的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缺人的舞龍隊伍里漸漸出現了十幾歲的孩子和上了年紀的老人。
與前街舞龍藝術團類似的人員不齊的情況非常普遍。有的舞龍隊隊員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婦女,有的則全部是十一二歲的孩子上陣。但比人員湊數更為尷尬的,是寥寥無幾的參賽隊伍。今年的比賽,濟南市群眾藝術館累計只收到10支舞龍隊伍的報名。根據流程,每支隊伍的表演時間為8分鐘。“隊伍少,全部表演完才80分鐘,一個半小時都不到,多少會顯得不熱鬧。”無奈之下,負責大賽組織工作的李梅海只好在比賽正式開始前又設置了“展演環節”:讓鑼鼓團隊先熱場,再挑選一些舞龍隊伍進行賽前展演。
濟南市迎新春舞龍大賽中,興隆三村舞龍隊算得上較為另類的一個——全隊近40名成員均為50歲至60歲的女性。興隆三村舞龍隊“女子軍”于2005年成立,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一直活動到今天。“一拿起舞龍的行頭,村里人就說我們傻,外出打工一天掙上百塊錢,玩舞龍也玩不出錢來。”62歲的興隆三村舞龍隊隊員朱民昌說。這次參加舞龍大賽,朱民昌和她的隊友們每人掏了140元定做服裝,新購舞龍和鑼鼓家什花費的數千元也由隊員們均攤。雖然嘴上會抱怨,隊員們對舞龍還是由衷地喜愛。“舞起來就很高興,跑跑跳跳也能鍛煉身體。”朱民昌說。
然而,在濟南市的城鄉村莊中,舞龍這項民俗確已式微,并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不但僅存的舞龍隊的表演時間都已大大縮短,舞龍的部分經典動作也已失傳。為此,今年1月5日,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門舉辦了濟南舞龍隊伍骨干培訓班,全市各縣(市、區)文化館選派的18名舞龍隊伍骨干參加了為期5天的培訓。大到完整的套路,小到動作細節,培訓班的老師都給予了認真講解。“其實就是想讓各地骨干有一個交流,互相取長補短,規范套路,提升整體水平。”李梅海說,此次舉辦的舞龍大賽與培訓班一起,將成為今后濟南市常規性的平臺活動。
“跟老一輩舞龍隊伍相比,現在參賽隊伍的水平還是在下降。”看完首屆迎新春舞龍大賽,李梅海表示,上世紀90年代,濟南市每年都會舉辦“百龍大賽”,百余支舞龍隊伍同臺競技,場面非常熱鬧。
曾長期從事農村文化消費研究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鳳蓮指出,在城鎮化背景下,部分鄉風民俗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很多村莊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壯年勞力只在過年時間回鄉,這多少會影響民俗的生存土壤。”
“在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后,基層的群眾文化正蓬勃興起。政府對群文工作越來越支持,但還不能馬上‘解渴’。”張鳳蓮認為,舞龍等民俗活動的落寞有著現實背景,需要各方面合力,在增加保障經費的同時,探索社會力量介入,促進群文活動發展。
“濟南市迎新春舞龍大賽今年是第一屆,我們計劃以后每年都舉辦。”李梅海說,參賽范圍將從文化系統選拔改為面向全社會征召。“多在媒體上宣傳,三五年之內舞龍應該會恢復,我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