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榮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安徽的花鼓燈藝術都是中國花鼓燈藝術中的典型形態,是中國花鼓燈的代表。
翻開歷史看,無論中外,文明或文化總是喜歡與大江大河相偎相傍。作為中華文化中漢民族代表性歌舞藝術的花鼓燈也不例外,它與中國第三大河、也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重要標志之一的淮河之間,就有著難以言說的關聯:花鼓燈藝術就誕生在千里淮河流域這片廣袤、神奇,卻又多災多難的土地上。花鼓燈是淮河岸畔盛開的民間藝術奇葩,是滔滔淮河水澆開的美麗之花。在它身上閃耀著民間藝術那五彩斑斕的絢爛光輝,而其中最為奪目的,在我看來,則分別呈現出紅、黃、藍三種色調——一種被稱為美術色彩三原色的基色。而這,又恰好對應了花鼓燈藝術的品格。
一、紅色:花鼓燈的風格
紅色無疑是花鼓燈最醒目、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是花鼓燈的主打色。火紅的色調象征著花鼓燈藝術熱烈、奔放、歡快的風格。
觀看花鼓燈,首先映入眼簾的必定是鮮艷若火的紅色:無論是“蘭花”頭上那大紅綢扎出的頭飾、表演者身上穿的紅襖、紅褲、紅鞋、紅肚兜,還是鼓、傘、扇子、方巾、汗巾等道具,真的是火紅一片。在我奶奶的娘家,那里出產一種聞名于世的特產——皮薄、籽紅、汁甜的懷遠石榴。在懷遠,能夠與石榴齊名的恐怕花鼓燈是最重要的一個——那里是有名的花鼓燈之鄉。每當石榴花開的季節,無論是清晨看著又紅又大的太陽冉冉升起,或是傍晚伴著萬道霞光的落日余暉,在四周一片綴滿枝頭、裂開嘴、笑面如嫣的火紅石榴花的映襯下,人們圍成一圈,隨著歡騰、熱烈的鑼鼓聲跳起花鼓燈來。面對此情此景,任你是謙謙君子,抑或窈窕淑女,想必都會情不自禁熱血沸騰而手舞足蹈起來。這真是一幅天人合一、風景如畫的田園牧歌式的美景圖,作為農業文明的原生態文化遺存,它將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像火一樣的紅色永遠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顏色,因為它還有著驅魔消災的意義;ü臒舢斎灰膊焕。紅綢、紅鼓、紅衣……花鼓燈藝人對紅色的喜愛甚或可以說是偏愛,據說其根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楚人“尚赤”“尚武”的風俗。不管是否確然,縱觀在這方土地上曾經有過轟轟烈烈的紅巾軍、捻軍起義,甚至連清末李鴻章的武裝被稱為淮軍,等等,可見這一地域歷史上民風彪悍、民眾習武應是傳統。反映到花鼓燈藝術中,表現為舞蹈動作剛健有力、講究技巧,尤以男角鼓架子為代表;就連花鼓燈鑼鼓一打起來,也是熱烈奔放,鏗鏘震撼,激動人心的。花鼓燈藝術表演風格則整體上呈現出歡快、熱烈,熱鬧非凡的民間藝術、草根藝術的特征。
二、黃色:花鼓燈的意象
如果說紅色是花鼓燈的主打色,那么,黃色就是花鼓燈的底色;ü臒羰窃诿S淮平原的鄉土藝術,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廣大農民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后,自發的、自娛自樂式喜慶豐收的心情外化和情緒流露,是他們對收獲的慶祝及對來年豐收的美好祈愿。黃傘、黃土地、金秋……當它們貫穿一線時,我們赫然發現:花鼓燈中的“黃”色已然有了色外的含義,它是收獲,是豐收,是一切美好東西的象征。它所營造出的意象,直抵在這方土地上生活著的普通勞動者們人生追求的理想: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由此,透過閃耀著金秋或金子一樣光芒的黃色意象,花鼓燈藝術便將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和盤托出。
自古以來,淮河便是一條讓生活在它兩岸的人們愛恨交加的河。一瀉千里的淮河水既給了其流域地萬物以生機,又時常像脫韁的野馬一般汪洋恣肆、橫沖直闖。決堤的河水所到之處,糧倉成澤國,人畜為魚鱉。此時的淮河,便當然地成了它的諧音——“壞”河,它給沿淮兩岸老百姓帶來的就只剩下災害、饑荒和貧困了。
因此,當辛辛苦苦勞作了一年,為了慶祝來之不易的豐收,更為了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為了“幾畝田、一頭牛,老婆孩子坐床頭” 的“小農之夢”能夠美夢成真,世世代代生活在淮河兩岸的人們,就這樣一邊跳著花鼓燈,一邊將金色的夢想寄托其中。行文至此,我突然聯想到王家壩——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淮河岸邊一個普通的鄉鎮,也是淮河兩岸無數花鼓燈之鄉中的一個。自新中國成立后的半個多世紀,為了淮河中下游無數城市和群眾的安全,王家壩人主動開閘行洪幾十次,真正體現了“舍小家保大家”的無私精神,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書寫了感動無數人的“王家壩精神”。原來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一次、兩次行洪,尚可理解,但幾十年如一,數十次開閘自淹,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其中支撐著呢?現在,我終于明白:任憑淮河泛濫,盡管一無所有,但土地還在,毀壞的家園可以重建,美好的希望還在心中珍藏。王家壩人的精神內核不正在于此嗎?
三、藍色:花鼓燈的情懷
藍色是大海的顏色,寬廣、深厚,仿佛花鼓燈藝術博大的情懷。
有容乃大。就像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一樣,花鼓燈藝術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流布區域內的各種民間藝術相互交融、相互汲取,從而發展成為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它有歌唱(花鼓燈燈歌),有鑼鼓(花鼓燈鑼鼓),有舞蹈(花鼓燈舞蹈),有戲曲(花鼓燈后場小戲)。它們既可以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表演,聯結為一個整體;又可以分門別類,進行拆分、組合或獨立表演。而這,正是花鼓燈藝術有別于其他綜合性藝術的地方,也是花鼓燈藝術具有獨特價值的所在。
藍色還是天空的顏色,是一種純凈、明亮的色彩,恰如花鼓燈藝術的內在品質。作為一種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形式,花鼓燈唱的是地方的民歌、小調,舞的是從生活中提煉出的勞動動作,說的是老百姓的家常故事。花鼓燈來自民間,扎根民間,用鄉土的、生活化的藝術形式,反映民情,表達民愿,代表底層群眾的訴求,傳揚著普通百姓喜、怒、哀、樂的質樸情懷。
正如紅、黃、藍三種色彩被稱為美術色彩的三原色,花鼓燈藝術的紅、黃、藍三種色調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原色的花鼓燈。
花鼓燈是過去農耕時代的藝術遺存。隨著社會發展,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和推進,花鼓燈藝術的生長環境及土壤有了改變,如何傳承、發展花鼓燈藝術,并使之與時俱進,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和迫切要求。
曾經有個流行很廣的說法,說周恩來總理說花鼓燈是“東方的芭蕾”。一位當年向周總理匯報的老專家一再告訴我:周總理沒有這樣說,這是以訛傳訛。
花鼓燈與芭蕾舞,一中一西,一土一洋。這是兩個無論是舞蹈主體還是客體都迥異的舞種,仿佛一個中國農夫與一個西洋紳士,其共同點大概就都是個男人罷了。不管當初這個說法的產生出于何種目的、什么背景,其實都反映出一部分國人以洋為美、以洋為標準的“媚外”心態,反映了這部分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自信。
今天,花鼓燈藝術不僅是國家級非遺,還在積極申請“世遺”,這正是花鼓燈藝術旺盛生命力的反映。我衷心祝愿中國花鼓燈藝術與時俱進,永葆活力!
(作者系安徽省藝術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