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特稿(朱超)太平洋戰爭后期,負隅頑抗的日本孤注一擲地組織“神風特攻隊”,由上千名特攻隊員駕駛著戰機,向美軍艦船實施自殺式攻擊。位于日本南九州市的“知覽特攻和平會館”收集了大約1.4萬份“神風”特攻隊員遺物。但引起多國強烈反感的是,這家“和平會館”連續兩年為這些充斥著“玉碎”“忠君”等字眼的材料申請“世界記憶遺產”。
13日,南九州市長霜出勘平、“知覽會館”館長兼南九州世界記憶遺產推進室室長上野勝郎、“知覽會館”管理主任桑代睦雄在東京的外國記者俱樂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試圖再次說明他們“申遺”行動是為了“單純向世人傳遞戰爭慘烈程度,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不過,發布會并沒有達到他們預想的效果,因為現場記者強烈質疑日方申遺動機。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首先提問。他說他參觀過“知覽會館”,但是印象與主辦方宣傳的不同。“我記得紀念館的文字說明里沒有一處提及戰爭的恐怖,反而給人留下(‘神風’隊員)‘高尚’甚至‘崇高死亡’的印象。”他要求主辦方解釋產生兩種印象偏差的原因,但日方回答十分牽強。日方說,“知覽會館”希望向人們傳達“和平可貴”的信息,展出說明著重表現這一點。
一名德國記者問:“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悲劇,應該搞清戰爭的起因、誰應當為戰爭負責,并且真誠地避免再次發生類似戰爭。這為什么沒有在‘知覽會館’里體現出來呢?”對此,日方生硬地回答說:“我們并不合適回答你關于戰爭責任的問題。”
美聯社記者問:“你們在座的每個人都了解危險,即‘知覽會館’會被一些人利用,成為美化戰爭的工具。那么,為什么面對這樣的質疑和風險,堅持為其申請世界記憶遺產?”日方則振振有詞地說,他們能夠控制事態走向。他們之所以堅持申遺,是希望“獲得更多人認可”,“讓更多人了解‘知覽會館’”。
其實,參觀過“知覽會館”的人會得到相似印象:“神風特攻隊員”被塑造成“悲情英雄”。究其根本,在于日方混淆視聽,強化戰爭受害者的形象,淡化甚至逃避發動戰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