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錢 力
10月2日至10月6日,中國音樂“小金鐘”獎第二屆全國少兒二胡比賽在河南省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舉辦。近一周的時間里,來自全國各地的160多名選手,經過緊張的復賽、決賽,角逐最終的獎項。
對民族文化有深刻領悟才能學好二胡
俏皮的《賽馬》、溫婉的《河南小曲》、悲愴的《二泉映月》、深情的《喬家大院組曲》……在頒獎音樂會上逐一登場。
“二胡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拉弦樂器,學習了它,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來自山東的選手劉一諾告訴記者,她在5歲時就開始學習鋼琴、電子琴,6歲學習二胡,現在基本已經養成了早起彈琴、晚上拉二胡的習慣,“音樂的語言其實都是相通的”。
這次“小金鐘”二胡比賽,在考察曲目的選擇上,盡可能地兼顧了不同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技術能力,以展示這一樂器的獨特魅力。“掌握二胡眾多不同風格、內涵的作品,需要選手們從小對自己的音樂表現和內心情感有很好的把握,同時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領悟。”專業組評委會主任宋飛說。
在決賽現場的休息室里,記者見到了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蔡煜輝。他是這次比賽專業組中少有的不使用伴奏的選手。他告訴記者,自己希望能夠將二胡這一樂器的美,通過獨奏的形式盡可能完整地展現出來。“我在演奏《二泉映月》時,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創作者所處的年代和背景和他所經受的苦難。”
半決賽點評,業余組評委會副主任劉光宇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我們要向所有的小選手們致敬。因為他們是在用語言、文字以外的第三種語言來抒發感悟。”在劉光宇看來,大家拿在手上的二胡,也是在堅守信念、繼承民族的傳統。“所以這樣的使命是崇高的。”劉光宇說。
賽出風格,賽出水平
此次比賽分為專業組和業余組,同時進行。專業組面向全國各大藝術院校附中,以各個學校分配名額的方式來選拔。業余組依照年齡分為兒童A組、兒童B組、少年組。
而在賽場之外,選手們的摩拳擦掌,眼神中的那份篤定與期望,你竟看不出哪些是專業的,哪些是業余的。
業余組兒童A組的金獎獲得者段蕭芮今年9歲,她的外公還有幾個叔叔都在淮北豫劇團演奏。從小耳濡目染,跟著外公學習二胡,她對這一樂器的興趣日增,而學習二胡也帶給他們全家樂趣與和諧。“我們一家人幾乎都會拉琴,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非常快樂,或許這就是音樂的感染。”他說。
在看完了專業組選手的全部比賽后,宋飛甚感欣慰。她告訴記者,這一屆參賽選手的整體水平又提升了。“這些孩子們都很有實力。尤其可喜的是,他們不只完成了技術上的演奏,在藝術表現、對音樂的詮釋過程中,還能看到他們內心的獨特表達。無論你技術能力在哪個層面上,當音樂起來的時候,你就是完整的一個‘人’字。”她說。
業余組評委會主任趙寒陽也有同樣的感受。他認為有些選手在舞臺上的表現確實比較好,有的甚至賽出了專業水平。而不足之處在于,還需要多增加舞臺的鍛煉,否則一緊張,演奏出來的水平也就往往容易打折扣了。“現在孩子學琴進步得很快,但是在音準方面有的還有所欠缺。在對琴的調試、演奏方法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從而讓琴發出最好的聲音。”他說。
在全國性比賽中“教學相長”
10月6日晚,當評委與選手們在頒獎晚會上共同站立,合奏《光明行》時,贏得了在場觀眾的一片歡呼聲。
為了鼓勵各地二胡選手積極參與本屆比賽,除選手及其家長、輔導老師的交通、食宿需自理外,此次比賽的其他所需經費均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籌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沛東表示,希望通過這類比賽,為各年齡段優秀選手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同時也為我國二胡演奏領域選拔儲備一批優秀的后備人才。
在半決賽過程中,有一位選手把弦拉斷,弓毛也斷了。評委會迅速做出決定:讓這個孩子重新來一次,把曲子拉完。“藝術的競技已經退到其次了,我們希望給這個孩子心靈上最大的安慰和鼓勵,讓他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來。”劉光宇相信,這段經歷會讓這位選手受益終生。
不少帶隊老師表示,此番帶領選手來參加比賽,對于自身也是一種學習。“這樣的一個大賽,把不同的作品推出、推廣,普及到我們的教學當中,同時也是檢驗我們的教學成果。”來自上海的一位老師說,其實比賽的名次和獎項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讓二胡學子和老師們,接觸到更多最新的二胡創作成果,以及它的演奏發展成果和教學成果。“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教師教學方面、教材方面的互相交流,都會促進二胡的整體發展。”(原標題:對民族音樂抱有一份虔誠——記中國音樂“小金鐘”獎第二屆全國少兒二胡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