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備受關注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進入主棺柩清理發掘的關鍵階段。由于文物疊加情況復雜,專家分析棺柩存在解體可能。為保護好文物,考古專家組決定把主棺棺柩整體“打包”至附近考古實驗室,整體打包重量達10噸以上。截至目前,南昌西漢大墓挖掘現場已出土各類文物2萬余件,已有多項證據將墓主人指向漢武帝之孫、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進展
西漢大墓主棺進入清理階段
自11月14日南昌西漢大墓啟動主槨室考古發掘以來,經過一個月的文物清理提取,主槨室除了棺柩部分,其他都已基本清理提取完畢。考古人員在主槨室內發現了玉耳杯、博山爐、銅壺、銅鏡、玉環等眾多精美玉器。
昨天上午,在考古發掘現場,10多位考古專家圍在主棺柩四周,專注地研究著棺柩及周邊的情況。記者現場看到,主棺位于主槨室東寢的東北部,南北放置,長約4米,寬約1.8米,平面呈長方形,棺木為樟木。
現場考古專家稱,當天的工作主要是對主棺進行清理,因古代的地震,已經成了30厘米高的一堆文物,棺罩和主棺的頂板混為一體,專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它們分開。
此外,記者現場了解到,在離挖掘現場一公里的地方,考古工作人員建立了一個文物保護工作站,屆時一些珍貴的文物將會被運到這里做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
主棺打包至附近實驗室清理
南昌西漢大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介紹,“原本準備了兩種主棺清理方案,第一種是現場清理,但剛通過縫隙發現主棺里面保存較好,現打算將其整體打包至一公里外的實驗室,套箱提取是最佳方案。整體打包重量達10噸以上,由于之前墓地經歷過地震,導致主棺兩側棺板坍塌,整個主棺目前只有30厘米高。”
據專家介紹,將主棺整體“打包”運往實驗室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有各種先進儀器和低氧工作間,文物能得到最妥善保護;但如果棺體損壞嚴重,打包難以實現,就只能現場打開,先清理部分棺內文物,縮小裝箱體積,減輕重量后,再運往低氧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