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在北京香山地區的群眾中間,《紅樓夢》的故事就已婦孺皆知,關于曹雪芹的傳聞軼事也非常之多。曹雪芹去世后,當地群眾將《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編成單弦、蓮花落、子弟書、打夯歌、八角鼓子等民間曲藝自演自唱,許多表演形式和劇本今天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正白旗村附近的四王府娘娘廟房檐下,至今還保留著繪有《紅樓夢》故事的圖跡。
像北京海淀區香山地區這樣,在相對集中的一片地域內,有關曹雪芹的傳聞之多,群眾基礎之廣,藝術門類之全,在全國絕無僅有。2012年,“曹雪芹西山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么,曹雪芹的故居到底在哪里?
歷代居住在香山的老人們,曾流傳著一個說法,“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這恰恰與《紅樓夢》開篇作者說自己住在“階柳庭花”之處以及張宜泉寫曹雪芹的住處是“門前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相印證和契合。有關專家在對目前所能掌握的曹雪芹西山傳說、題壁詩、書箱子、《廢藝齋集稿》、曹寅對其祖居描寫等資料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將曹雪芹在西山的落腳點逐漸聚焦到正白旗三十九號老屋。
這是一所非常別致的院落,房主人舒成勛發現題壁詩時,其家在此居住已有五代,院子的很多特征,與傳說、詩文都相印證。1984年,有關方面對三十九號老屋進行了整舊如初的修復,建成了中國第一家曹雪芹紀念館。三十年來,這家簡樸的鄉村紀念館幾經修整、布展,目前已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千萬人次之多,為向世界弘揚曹雪芹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學界追尋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有關各方保護和利用文化遺存的實踐也從沒有停歇過。
事實上,在北京植物園及周邊地區,還有眾多曹雪芹足跡所至的遺痕,以及清代旗營文化、滿族文化、西山民俗文化、皇家園林文化、佛教文化、皇族文化等多種歷史文化遺存,需要進一步得到保護挖掘和發揚光大。
今天,在北京市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方權威專家的親自論證把關下,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以及北京植物園、北京曹雪芹學會聯合啟動建立“曹雪芹西山故里”歷史文化景區,希望通過恢復部分旗營建筑,復原旗營氛圍,力求展現曹雪芹在西山地區的生活遺跡和著書的歷史環境,為人們提供一個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紅樓夢》的場所。未來的北京西山腳下將形成一個令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紅文化”的場所,并逐步成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又一個傳統文化地標。(作者是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歷史學博士)(原標題:面向世界的“西山故里”)